正在江子羿一筹莫展之时,跃入众人眼中的是一个身骑白马,手持王旗的少年,待他进了送葬队伍,众人才瞧见他那面白色的大纛旗上,赫然写着“晋阳王”三个字,百官之中顿时一片哗然。
少年翻身下马,单膝跪在江子羿轺车前请罪:“晋阳百姓送葬来迟,公子勿怪!”在他身后,是随行奔丧的百名白衣黑裤的晋阳士兵。
王旗上“晋阳王”三个字十分扎眼,因着早已过了奔丧的日子,江子羿久不听闻晋阳王府消息,也就默认他不来了。此刻陡然出现在他面前,说不惊讶那是假的。江子羿道,“何罪之有!”说着跳下车伸手去扶他起来。
平意未起,来时他就知道天降大雨,上这四里长坡必定艰难,好在他入宫调配了人手和工具,已做了万全的准备,旋即慨然道:“悲哉皇帝!盛年病逝,竟累上苍落泪!”这是特意说给身后的各国使臣听的,算是为这细雨寻了个好听的说法,众人闻声一齐望向他的方向,又听他道:“晋阳百姓请抬皇帝梓宫入陵!”
“如何能抬?”江子羿万分讶异,却顾不得多说什么,如此状况,他只能放手一搏。
平意起身,高举王旗,振臂一呼:“请众人让道!”话音未落,随行送葬上山的民众就已自行退到道路两旁,为从晋阳远道而来的士兵让出一条大道。只见众人推着一个巨大的木架车到了灵车跟前,平意扬旗一呼,数十名士兵便俯身下去哗哗啦啦的在木架上铺了一层木板,江子羿这才明白,他想用这巨型板车将梓宫拖进皇陵。
“公子,请皇帝梓宫!”平意回身跪下请命。
江子羿在脑中推算一番,问题不大,遂将平意扶起,高声令下:“请皇帝梓宫!”抬棺匠听命,手脚麻利的合力将梓宫放上板车,平意见势,又将王旗一挥,“晋阳士兵听命!送国君入陵!”
晋阳士兵动作连贯,干净利落,众人皆叹晋阳真不愧有全民皆兵的美名。
就在这时,疾风骤雨竟不知不觉停了,乌云悄悄散去,红日当头,江子羿心里终于松了一口气,只见平意深深的向梓宫鞠了一躬,长叹了一口气,而后举起王旗,高声唱起了中北军歌。
士兵们闻声爆出一阵哭吼,而后齐心协力将梓宫一步步向前推进。一声悲歌,数万民众一同痛哭,齐声呼应,天地为之变色。
而后一同前来送葬的民众都不由自主将手紧紧挽在一起,形成一道连绵不断的人墙,就连不谙世事的稚子都被这场景震的自发噤声。
四里长坡人头攒动,极目望去一片素色,其间伴随着哀哀欲绝的中北民众的痛哭哀嚎和响彻云霄的歌声,可谓是闻者伤心,听者流泪。
江昭年纪小,前不久才大病一场,今日淋了雨,又累又困,在半道上就昏了过去,景灏的眼睛一直挂在他身上,见他滚坡,连忙翻身下马追了过去,又不动声色的将他抱回马上,与自己同行,别的不说,总归得让他陪父亲走完这最后一程。
队伍又在漫漫四里长坡行了半个时辰,皇帝才得以顺利入陵,民众随着队伍簇拥着上前祭拜,跪了漫山遍野,震撼人心。
中北民众如此团结,列国如何能再作壁上观,任由她野蛮生长?
列国使臣从前都只听闻中北尚武,积贫积弱,皇帝推行文治,朝野哗然,所以并不顺利,多的是阳奉阴违之人,却不曾想到,根基打得如此之好,民众如此团结,今日所见所闻与先前截然不同。放眼列国,可曾有哪位君主如此受国人爱戴?可曾见过哪位君主能凝聚如此民心?
不曾!这是绝无仅有的。
葬礼完成后,列国使臣归国,将此行见闻讲与君主听,列国都对此举感到讶异,恐惧,便下定决心重新审视中北,这个素来尚武,却突行文治的国家。
皇帝下葬当晚,江昭就又病了一场,烧得迷迷糊糊的嘴里还在叫着:“父皇,别丢下我。”听得江子羿心里空落落的,苦于不通医理,只能日夜不离的守在他身旁,一刻也不敢离开,盼着他慢慢好转。伊束如今已荣升为太后,仍旧如往常那般进出长安宫,在她眼里,江昭不是一国之君,而是那个第一日见她就百般开解,安慰她的孩子。
可碍于长安宫的规矩,她只能白天过来,晚上就回去,连心里几句憋了几日想对江昭说的话,都找不到合适的时间去说,但这几日她没闲着,而是不动声色的将江昭的国策送出了宫。
就如此过了两天三夜,江昭醒时只见伊束跪坐在他榻前,睡意正浓,不远处的桌子上,趴着江子羿。王玉见他睁眼,连忙过去,问道:“太子饿了?”
江昭摇摇头,问道:“这是?”
“您病了一场,太后和公子都在这守着您。”王玉话音未落,伊束眼皮动了动,就醒了过来,见他坐起来了,欣喜若狂的吩咐道:“请太医!”
王玉应声下去,捎带手叫醒了江子羿。
“昭儿醒了!”江子羿凑上去,下意识的摸摸他的额头,见热度完全退下来了,又问:“身上可疼?”他也是后来才听景灏说的,江昭送葬时滚坡了。
江昭摇摇头,上下打量,只见江子羿与伊束呈一个极度暧昧的姿势在他榻前,伊束跪坐在榻前,江子羿双手撑在床沿,看着像是将她拢进怀中,让他看得心情十分复杂。江子羿见他神色不对,这才低头,瞧见伊束在自己跟前,就立刻收回了手,走到榻边坐下,伊束后知后觉,接着就红了脸。
作者有话要说:①:出自《楚辞.招魂》,做了一些改动,勿怪。
②:《薤露》是西汉无名氏创作的一首杂言诗。这是一首挽歌,表示对死者的哀悼。来自百度词条。
☆、一堂朝会
待到江昭痊愈,已是十日之后,期间他与江子羿并宁王在长安宫中讨论中北国策,一番商量考据之后才定下来,而他登基的日子,是皇帝去世的第二个月整,朝政已许久未运转了。
经过钦天监严密推算,最终定了八月初一,太子江昭继位,行登基大典,升太和殿,世称少帝,纪年咸元,时年九岁。公子羿年二十四,行辅国大权,位居右相,为文官之首,上将军公子沛抱恙在身,主动交兵,至此兵符归还长安宫,少帝感念其护国有功,于太和殿设王座,待其病愈参政,与其平起平坐。
江沛猝不及防交兵,朝野上下一阵哗然,若说为了令少帝放心,大可不必,依他在军中的威望,中北国事,无论如何少不了他。再者眼下老宁王也在京中,手里还有太祖一纸空诏,众人也都知道宁王曾经“立长为安”的建议,到了非常时期,若少帝无法维持朝政,他应当会联合公室推举江沛上位。于是都看不懂这一门三代人到底有何盘算。
第二日朝会,江昭升殿,言明今日只讨论一件事,中北国策。江子羿主持朝堂秩序,并不发言,而是等江昭开口。
只见江昭淡然自若站在龙椅前,一字一句道:“诸位大臣,父皇盛年崩逝,江昭既嫡又长,应制继位。当此新旧交替之时,寡人有四项决断申明朝野。”言下之意宗室之中只有我能继位,你们都别打别的主意,这是宁王给他的承诺,宁王一脉,不论老幼,都会尽力辅佐他。
江昭说完,打量了殿中众人,见无异样,歇了歇,没有丝毫慌乱,又道:“其一,右相江子羿,担任摄政王,一应政事,由他与寡人共同决断。”将江子羿放于自己前面,一来表示对他的信任,倚重;二来提醒众人不可再对他阳奉阴违。
“其二,各部官员,一应官居原职,不做变动。”这是表明,左相之位,不出意外会继续空缺。御史大夫听罢顿时垮下了脸。
“其三,护国大将军伊石,国丧期间维持秩序有功,理当褒奖。”此言一出,廷下的伊石几乎傻眼,这样明褒暗贬不就是摆明了敲打自己么?真是可笑至极。连带着他的拥护者也都认为,少帝这是铁了心要与上将军作对。
“其四,陷阵营将领景灏救驾有功,升迁五大夫。”这倒是真心实意的褒奖,可惜景灏自江沛交兵后就未离开过江北大营,此时也在操练士兵,并不在场,不然必定喜得一蹦三丈高。
这四项决断都是先经过宁王肯定,再由江昭一字一句背下来,又在宫中演练了无数遍得出的结果,以免第一日议政就压不住群臣而落了下乘,江子羿始终没起过要只手遮天的心思,只想着将毕生所学都教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