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山(57)

作者:刘宗凤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对杨凡来说,眼下摆在自己面前的最大难题,自然是与黄新华的关系问题。不过,时至今日,杨凡已经清楚地明白,想再像先前那样给对方送点东西,说几句道歉的好话,已经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因为即使自己这样去做,对方也决不可能会相信你的诚意。也就是说,自己与黄新华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势不两立,形同水火的境地。他不能退缩,也没有退路可退,为了生存,他只能向前走,所以,他必须接受这个挑战,除此之上,别无其他选择。

首先,他要让高科长相信自己的清白。

一天下午,杨凡利用高科长来到资料室与自己商谈《建新报》改版事宜之机,他巧妙地将话题转到了为之蹲禁闭的黄色画报《花花公子》上面来,他说:“其实,以您的洞察力,我不相信您真的会相信我会做那种事。”

“为什么呢?”

“因为一个正常人,决不会明知有人想整自己,却主动将自己的尾巴伸过去让别人踩。只有一个例外,存在有这种可能。”

“什么样的例外?”

“这个例外就是,除非……这个人的大脑本身有问题,或者说不正常。”杨凡的意思很明显,既然头脑正常的人都不可能做这样子的蠢事,那一切头脑正常的人也决不会相信这事是真的。果然,高科长出声了:“你说得有道理。”

这意思已经很明显,高科长基本上已经接受了杨凡的观点,换言之,高科长基本上已经相信了私藏黄色画报的事,不是杨凡所为。但是,杨凡也清楚,到此为止,并不能完全消除高科长对自己的疑虑。为了能把问题进一步分析透,他又说:“记得在此事发生之前,我曾经向您提出过想下中队的意思,也曾经解释过自己当时为何突然会萌发如此的念头。换句话说,我早已预感到黄新华要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来,为了保全自己,才产生了离开建新学校下中队去的想法。我意思很简单,即惹不起,总躲得起吧?”

“你确实曾向我提过想下中队的事,这事我记得很清楚。不过,你是怎么知道黄新华要对你不利呢?”

杨凡心想,自己的推测果然没有错,高科长对自己怀疑多少还是存在的。因此,他立即不答反问高科长:“您还记得有一次,您问我应如何才能改进《建新报》的质量,当时我建议把《建新报》的编辑人数由四人减至两人的这件事情么?”

“事隔不久,当然记得。但这与你关禁闭的事,又有何关联呢?”

“关联可大哩,高科长!”

“怎么会呢?”

“因为他已经对许多人说过,是我向您出的馊主意,才让他当不成《建新报》的编辑的,他说他恨死我了。其实,当时我也只是随口而出,根本未想到那么多,俗话说得好,祸从口出,这句话已经应证在我身上了。”

“这是怎么回事?你说他对许多人都说过,那他主要对一些什么样的人说过呀?”

显然,高科长是想进一步核实自己所说话是否是真的,所以,杨凡感到必须是实说实说,否则,分分钟有可能弄巧成拙。想到这,杨凡回答说:“据我所知,他曾在许多场合都说过,其中,有一次当着教员组不少人的面也说过,当时在场的人中,我所知道的就有吴忠、陈有祥等人。”

“可当初,谈这件事的时候,我记得当时只有你我二人在场,黄新华又怎会知道的呢?莫不是你自己一时不留神说漏了嘴吧?”

“绝无这个可能,您多少是知道的,我不是个随便乱说话的人,更何况此事由我说出去,对我没有半点好处呀。”

“这倒也是,但他到底是如何得知的呢?”

“此事,当时也令我一时百思不得其解,我经过初步了解,才知道另有其人。”

“另有其人?会是谁呢?”

杨凡明白,事到如今,不把张伟国拉出来是不行的了,因为他已经成了这件事中的一名关键人物,于是,说道:“是张伟国。黄新华也曾对人亲口说过,是张伟国主动告诉给他的。想必您仍记得,那天您找我问话时,他就正座在门口不远处,中途还为您茶杯加过一次热水哩。”

只见高科长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很明显,此事已对他有所触动。为了这件事,杨凡有一次利用郝指导员当班的机会也同他以相同方式详谈过,其效果大致相同。

杨凡之所以觉得有必要如此去做,原来,最近他对过往日子来的改造生活已作了一番深入思考,他觉得,或者说他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要想在如此危机四伏的环境下确保平安,必须要寻找一个可以信得过的靠山。而且,这个靠山至少是必须有能力保护得了自己平安的人。

为此,杨凡感到了在监狱中找靠山的迫切性,同时,他也明白,中队郝指员和教育科高科长对自己服刑改造生活的重要影响。

杨凡下一步的计划就是,设法尽快组建好这副“三脚马车”。他决不能让自己再进禁闭仓,他觉得上次被关禁闭,是对自己能力及智慧的一次极大的侮辱。

【第十一章】虽处逆境:是金子总会发光!

下半年,杨凡经征得高科长和分管《建新报》的欧阳干事的同意,对《建新报》的内容及各版版面设计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他认为,过去的《建新报》太重于说教宣传,缺乏最起码的可读性,由于服刑人员真正有兴趣能认真看完整张报纸的很少,实际上,它一直没有起到为犯人改造指明道路的作用,有违于当初办《建新报》的初衷。

改版后的《建新报》,比较好地兼顾了报纸的宣传性、娱乐性和知识性,同时,根据所刊登文章的具体内容,有选择有重点地配上适当大小的图片,这样,图文并茂,令人爽心悦目。经了解,有不少犯人反映,改革后的《建新报》,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虽然仍有说教的成分,但它是寓教于乐,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官家的说教。可以说,如今的《建新报》,可读性与较前有大幅度提升,整个版面也做了较大改变,并以一副崭新的面孔呈现在读者面前,所以,它越来越得到服务犯人们喜爱和好评,可以说,杨凡令整份报纸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高科长和欧阳干事,对改版后的《建新报》很是满意,高科长更是还有一种“慧眼识英雄”的自豪感。“我的眼睛很毒,看人很准的。”他常对人说。

黄新华近来的日子,已愈来愈不好过,由于此人心胸狭隘,好整人,被越来越多的人看透了他的为人本质。前几天,中队的新收巷里发生了一件大事,由于监狱狱政科收了一封举报信,信中说新收组组长刘天明利用职务之便欺压新投犯,勒索新投犯的钱财,结果,刘天明被狱政科关了禁闭。但由于此事发生之前,中队领导竟一无所知,弄得郝指导员和张副指导员等人很是被动。后来,经反复了解,队长们已愈来愈多的怀疑是黄新华所为,目的同样是为了整倒刘天明。由于刘天明与中队领导的关系比较好,他的内心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感,他担心刘天明会有一天取代自己出任中队的积委会主任。而他也知道,自己与刘天明关系一直比较紧张,担忧一旦由刘天明出任积委会主任,自己的日子不会好过,所以,他采取了先下手为强的斗争策略,欲置刘天明于死地而后快。那名作证的新投犯,原来是被黄新华事先收买好了的,条件是事成之后黄新华答应把他调到建新学校去服刑,那新投犯本就很想分配到建新学校改造,正苦于没有门路可走,见黄新华是积委会主任,是整个中队犯人的头儿,于是,二人很快就一拍即合,答应了黄新华的条件。

然而,整人犹如一把双刃剑,久而久之,常常是既伤了他人,也会伤到自身。黄新华一次次利用职务之便整人,渐渐地已被越来越多的干部所认清。出于维护正常改造秩序的考虑,有不少干部甚至不仅怀疑黄新华的人品,而且还进一步怀疑起他的组织能力,担心如继续让他担任犯人的头目,会日益引起犯人的不服,从而影响到干部对犯人的监管效果和自己的工作前途。

同样,在建新学校,高科长和教育科其他干事,虽说没有人能证明用黄色书刊陷害杨凡的人就是黄新华,但从种种迹象来看,除了黄新华,很难找到第二人会做这种事。更何况,根据中队的规定,除积委会成员外,其他犯人在开工之后是不允许擅自回仓的,因此,一般犯人根本不存在有作案的时间和机会。尤其是高科长,经过逐一找人核实之后,他肯定杨凡那天对他所说的那些话都是实话,所以,在心里,他比谁都清楚杨凡确实是遭人有意陷害而蹲禁闭的。他之所以仍让黄新华继续担任图书组组长,主要是出于两个考虑:一是毕竟堂面上拿不出具体的人证和物证证明有意陷害杨凡的就是他黄新华,所以,不能理直气壮地作出公开地处理;二是考虑到黄新华此人,虽然心胸狭隘,报复心极重,但由于他能写能画,加上在监狱服刑多年,对监狱每年所要开展的各项活动很熟悉,策划筹备各项活动也比其犯人更得心应手,一句话,他黄新华还有利用价值的。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