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住他苍老的面容,汤九郎的心底,亦生出一丝戚然。
罢了,祖父殚精竭虑,还不是为了汤家,为了他们这些子孙后代?
只可惜,祖父苦心孤诣这么些年,到头来,仍旧是一场空。
汤九郎强自抑下情绪,将烛台搁于石案,故作轻松地换了个话题:“以祖父的智慧,想必父亲这一趟也不是白去的,必定还有后手。”
汤正德闻言,神情微怔,旋即目露讶色,又似大为欣然,展颜道:“好孩子,你连这一步也想到了,祖父真是欢喜的紧。”
汤九郎忙道“不敢”,又以讨教的语气道:“如此良机,若不反将一军,岂不白废?只孙儿却猜不出,祖父的这一步棋到底下在何处?”
“我让你父亲去和善堂走了一遭。”汤正德并没卖关子,很快答道,面上的神情几乎是快乐的:“那和善堂的背后,乃是国丈。”
周皇后之父乃是小吏,因有个当皇后的女儿,便学着那些大户人家,在京里开了间当铺,便是和善堂。
因本朝极忌外戚,故他这铺子也没敢张扬,悄没声儿地赚些银子花花罢了,建昭帝睁一眼闭一眼,亦未多管。
此事也算辛秘,汤正德机缘巧合之下方才听闻,如今被逼上绝路,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将皇后一家也拉下了水。
“我叫你父亲当了块没用的玉珮,还让他特意找那铺子里一个脸上生了麻子的掌柜接这单生意,那些阉竖见了,定然要将那铺子好生查一查。”汤正德道。
“呵呵”笑了两声,他忽又沉下脸,冷冷启唇:“天子不仁,则我汤氏再是板上鱼肉,也要生出两根骨头尖刺来,扎得他知道疼。”
竟是妄议起当朝皇帝来。
此言一出,满室如死。
汤九郎终究还年轻,不似汤正德在尘世中拼杀多年,此时已是面孔煞白,总算他还有几分镇定,并不曾惊慌失措。
汤正德见了,心底暗叹。
以九郎资质,十年之后,必定青出于蓝,稳稳当当从汤大老爷手中接过衣钵。
然而,汤家已经没有这个时间了。
所幸他提前留了后手。
但愿这一步后手,永远没有用到之时。
回到书房时,汤正德挺直的腰背重又佝偻了下去,整个人都透出疲倦与病气。
在案边坐下歇了歇,他便提声唤道:“来人,去把小二十七叫过来,就说……就说祖父想考考他的学问。”
小二十七乃是汤家最年幼的男丁,今年才五岁,生得雪团儿一般,乖巧懂事。
不多时,宝叔便无声无息走了进来,花白的头发被帘子底下的风吹着,越显得苍老不堪。
“老奴叫人去请二十七爷了。”他恭声道。
汤正德点了点头,站起身来,望着窗外薄薄的雪色,唇角浮起一个笑:“罢了,宝叔先陪我去外头走走。好久没在雪天散过步了,也不知往后还有没有机会。”
最后一句,似笑若叹,几乎微不可闻。
宝叔眼眶红了,上前扶起汤正德,两位老人慢慢地走出了书房。
寒风低咽着,大片雪花卷进廊庑,庭院寂寂,仿佛已经荒凉了许久,且将继续这样荒凉下去,直至天地尽头……
…………………………
从皇城回来后,徐玠在影梅斋足足窝了七天,连屋门都没出。
这七天里,他一直在思考一件事:
自然,此事非关柳荫下那个神秘的华服少女,而是建昭帝。
毕竟,那顾老太再是重要,也不过是一位故人,且徐玠也在请人暗中查找,故可将此事暂放一旁。
而建昭帝,才是改变国运的关键。
若要大齐不亡,则建昭帝便不能死,而他既不能死,则前世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应事件,便最好皆不要发生。
而徐玠在这数日间不断思考的,便是那其中较为关键的一事:
建昭帝身边那个据说挺得宠的小太监,到底是怎么死的?
此事曾为一时之怪谈,因事件离奇,又有几分香艳色彩,宗室里到处都有人说小话儿,这才让处于边缘地带的徐玠,也听了一耳朵。
据说,那小太监祖上是个木匠,打小便学了一手精湛的木工活计,后家道中落,才净身当了太监。
建昭帝本就喜打家具,便将这小太监带在身边,让他打个下手什么的。这小太监很机灵,尤其生得清俊,建昭帝一直对他颇为“宠爱”,甚至还引得嫔妃嫉妒不满。
由此可见这小监有多“受宠”。
可惜的是,不知出于什么因由,那小太监突然就死了。彼时建昭帝本就身子不好,乍闻其死讯,又急又痛,于是又病了一场,直养到建昭十四年开春才好些。
而他病好的原因,却是因为又有个小太监填补了进来,听说其人不仅俊秀超群,木工活计比前头那小监还要好,建昭帝见新忘旧,心怀纾解,遂身体渐复。
当然,所谓传闻,必有不实之处,不过,事情的大致走向应该不会错。
而自重生后,徐玠曾反复思考前世建昭帝身边诸事,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
行宫走水,乃是建昭朝最后走向崩塌的重要节点。
嗯,以上几个新鲜词儿,都是他从话本子里瞧来的。
第131章 疑问
徐玠已然下定决心,往后不仅要常用这些话本子里的词,且还要大肆宣扬,最好让全大齐的人都来用,也让他们知道知道,他徐五的娘亲是个多么聪明、多么美丽的女子。
是故,若诸位看官于下文中再读到种种违和之处,便权当此乃徐玠老头儿的宣扬之功罢。
闲言少叙,言归正传。
却说徐老头儿,在发现行宫走水乃重要节点后,便产生了一个终极疑问:
建昭帝为什么生不出儿子?
按理说,天子如今尚未满四十,正当壮年,平素吃用皆是世间顶好的,身边又有数不清的美人儿,何以就弄不出一个儿子来呢?
不说别处,只说他们郡王府,王妃朱氏那般防贼似地防着,也没防住王爷到处播种,徐珩、徐瑞并徐玠这三个庶子便是这般来的
由此可见,只要男人家肯用功,总能生下一两个儿子来,可建昭帝辛勤劳作多年,却只得三位小公主,这就很让人奇怪了。
须知皇族子嗣乃关乎国运之大事,设若前世建昭帝有子,且立下储君,则诚王根本登不了基。因为,储君的身后,必有一方势力护持,储君之命运亦与其紧紧相连,这些人亦多半是文人或官员。
到得那时,诚王上位名不正、言不顺,他最多也就混个摄政王当当,而有此缓冲,文官集团内部亦会因立场不同而产生分歧甚至割裂,很难如前世那般铁板一块。
所以,仍旧回到最初的那个疑问:
建昭帝为何没儿子?
天意,还是人为?
徐玠更倾向于后者。
且,不惮以最大的恶意加以猜想。
而经过七天的苦苦思索,他得出了一个相对合理、亦相对较为骇人的推断:
有人长期地、有针对性地在后宫投毒。
因为身中毒药,诸嫔妃即便有孕亦无法顺利生产,便如去年德妃小产时,男胎都已经成形了,却还是一尸两命。
徐玠认为,她被毒杀的可能性极大。
由此,便又牵出了另一个疑问:
太医们都是干嘛吃的?
虽然最喜开平安药,但太医们的医术无疑是高超的。
可是,以他们的医术,竟也瞧不出中毒身死与病死的区别么?
如此大批地、长期地有嫔妃小产,他们就不觉得奇怪?
于是,徐玠又得出两个推断:
一,太医之中,必有问题;
二,嫔妃们的身体,应该多少会有点共同的常见毛病,比如宫寒之类的。
而导致她们有此疾患的,想必便是毒药之功了。
因都是常见病,故纵有某些太医怀疑,只消有个合理的解释,则他们自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徐玠甚至猜想,会不会后宫的大部分嫔妃,甚至是每一位嫔妃,都中了这种毒。
至于建昭帝的身体,徐玠倒没觉出太大问题。
陛下身边有两卫高手护持,投毒难度太大,若诚王及其党羽有这本事,建昭帝早就死了,不会拖了整整五年。
至于诸位嫔妃,因她们身边有婢仆,而这些人来历各异,若是被人重金收买,未必不会铤而走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