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是谁赢了?”
“是摩根王的第三个弟弟。”
“原来是他呀。”
明远3停止了拨动念珠的手,低笑一声,“还真是想不到。”
除了五王子之外的叛乱势力,都是他在暗中鼓动的。而这个摩根王的三弟,在明面上的势力是最小的,也是最后一个答应一试的。
这个人,谨慎又有城府,是绝对留不得的。
像瓦剌这样的大部落,不需要这样的英主。
他一开始的打算,是扶植扎那王子的。
扎那自己软弱无能,其母却有些道行。
但是后来,他发现,乌兰却实在是个狠人,能力和想法也比预料中的强得多。
草原上因为生产力低下的缘故,对女子反而不那么苛刻。如果让乌兰掌了权,绝对不好控制。
所以,他见过乌兰之后,就改变了主意,暗中又鼓动了几股势力,想要在混战中选一个好控制的。
但是,他最近闲来无事,又琢磨了一番齐晟自掌权以来做的事,觉得乌兰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通知乌兰和扎那,可以行动了。”
“是。”
帘子一闪,那人离去,帐篷里重新安静了下来。
过了许久,明远1问道:“你怎么又改变主意了?”
明远3笑了笑,说:“我观六弟这几年的动作,好像着力于提升女子的地位。我虽然不知道他到底是为了什么,但却相信以六弟的为人,不会无的放矢。”
“所以,你是想用乌兰,给中原女子立个榜样?”
明远1蹙眉道,“可是,这怕会适得其反吧?”
他也是读过史书的,对女子的地位为何一步一步降低一清二楚。
先是两汉太后干政,导致曹魏之时,曹丕着意限制自己母族的势力,以至于母子失和;
后来,武周有则天女帝凤临天下,让世人意识到女子不止是能在幕后搅弄风云。
等到宋时,女子的地位就被压得更低了。
然后,一代又一代的压制过后,就成了今天这番模样。
如果不是齐晟做的事现了端倪,明远3也不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对的。
毕竟,就连打着“众生平等”旗号的佛祖,都认为修成女身是上辈子德行不厚。
在明远3看来,六弟的想法总是很新奇,却又自有道理。
反正六弟是不会做亏本的买卖的,他只需支持就好。
至于世人如何,和他又有什么关系?
这世上,他就只在乎两个,一个是明远1,另一个就是六弟。
他解释道:“等乌兰掌权之后,六弟就有理由派个女子做为前往摩根的使者。有些事情,一旦开了头,可就刹不住了。”
“六弟……会吗?”
“你且看着便是。”
*
等明远不能回转的奏折摆到齐晟案头的时候,摩根的叛乱已经彻底结束了。
如齐晟所愿,扎那成了新的摩根王,所有参与叛乱的王族全部处死。
大阏氏被乌兰亲手绞杀,她还逼着扎那亲手杀了十一王子。
扎那当晚就吓得病了,连着发了好几天的烧。如果不是明远大师赠药,只怕摩根新王还没有继位,就要去见长生天了。
明远因国事不能回转,齐晟怕太后和天子心生不满,就把他的奏折给两位念了。
太后的脸色立马就好看了许多,天子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拍着齐晟的手说:“你们兄弟能相互扶持,朕也没什么不放心的了。”
言毕,含笑而逝。
太后一呆,当即就昏了过去。
而齐晟这时候已经没功夫管太后如何了,他只觉得脑子一片空白,周围的一切仿佛都离他很远。
梁皇后已经哭得不能自已了。
幸好在场的不止他们三个,还有几位被召入宫中的重臣和宗室。
见他们一家三口这节骨眼上都不能理事了,礼亲王果断站了出来,指挥太监宫女们给大行天子擦洗身子,换上早已准备好的明黄色龙袍。
等一切准备停当,礼部尚书百里奇就带头跪拜,请太子正位乾坤,以便操办大行天子的后事。
齐晟被叩拜声惊醒,哽咽难言:“孤……孤实在是无心……父皇!”伏地大哭。
他记得自己刚被母后生出来的时候,由于带着前世的记忆,对于这辈子的新父母有点接受不良。
父皇十分自恋,母妃也爱捧父皇的臭脚。两人时常你来我往的,就把他给忘了。
但两人对他的疼爱却是半点不掺假的。
无论是他早年不学无术扮纨绔,还是成了储君之后的所作所为,父皇一直都在包容他、引导他。
他早就接受了自己就是投胎的时候,忘了喝孟婆汤的事实了,也早就接受这一对可敬可爱的父母了。
所以,他一直不忍心让父皇失望,纵然不喜欢,也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储君了。
他就是想让父皇觉得他已经能独当一面,然后专心修养,能延些寿数。
只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就算是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父皇还是在替他操心。
“父皇,父皇,父皇…………”
眼见储君哭得不能自已,众人面面相觑。
储君的一片孝心,他们深有感触。
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当务之急,还是要先请储君正位乾坤,接受百官朝拜要紧。
“端王殿下,您去劝劝?”户部左侍郎张简低声对五皇子说。
哪知道,五皇子一抬头,也是满脸的泪花鼻涕泡,一边打哭嗝一边问他,“你说什么?”
张简:“……没什么。”
——算了,如果五皇子去劝,说不得就是兄弟二人抱头痛哭了。
最终,还是礼亲王看不下去了,让自己的儿子齐斌带着齐述一起去劝住了。
齐述道:“殿下早定朝纲,大行天子泉下有知,也能早些死而无憾了。”
齐斌狠狠地掐了他一下,示意他不会说话就少说。
“殿下,大行天子一生勤政爱民,殿下身为人子,合该早早为大行天子定谥号,立庙号才是。”
这句话才说到了齐晟的心坎里。
“你说的不错,庙号,谥号……”
虽然他自己对这些东西不怎么在乎,但这两样东西,特别是谥号,却是对一个帝王的盖棺定论。
父皇已经去了,人死不能复生。但他却可以为他争取更大的身后名。
于是,众人扶着齐晟来到了太和殿,扶着他坐到了代表至高权利的龙椅上,一群人在礼部尚书百里奇的支持下,齐齐跪拜。
“臣等参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第242章
无论怎样文治武功的帝王, 都免不了身后被臣子评头论足的命运。
先帝大行,群臣扶太子于太和殿正位,为嗣天子, 预备择日举行登基大典,昭告天下。
但在嗣天子正式登基之前, 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为大行天子拟订加庙号,拟订谥号。
自魏晋以来,帝王的庙号就不以功绩论了。
所以,庙号没有什么好争执的。
大行是大晋的第四任帝王。
太-祖鼎定天下, 太-宗肃清寰宇,高宗平定边患。
大行天子也是一代明君, 庙号自然要捡好的用。
齐晟亲自选了宣宗。
按照这个排法,齐晟已经能够料到等自己百年之后, 庙号是什么了。
但此时此刻, 他却没有心思再想别的了。
因为, 接下来要定的, 是真正能对一个帝王盖棺定论的谥号。
在对于帝王的谥号上, 大臣们普遍都是采取压制的态度的。
特别是在君权日盛, 臣权被限制得越来越多的大晋, 无论这个帝王生前的功绩有多么伟大,臣子对他,都是有一股难以言说的怨气的。
其实,关于这方面, 翻翻史书就能察觉。
历史上被大臣交口称赞的帝王都是什么样的?
宋仁宗,明孝宗,这两位都是个中代表。
而这两位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性子宽和,很宽和,出了名的宽和。
宋仁宗是臣子吐沫星子喷到脸上,他都能顺手一抹不当一回事的主;明孝宗更是对迫害过他的万贵妃一家子从无苛待。
这倒不是说他们这样做不对,只是换一个一般人,真的没这种胸襟和忍功。
而宽和的君主,对臣子的容忍度极高,也就更符合臣子心目中完美君主的样板。
——垂拱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