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妃策之嫡后难养(1328)

林昉拧眉思索了片刻,便是勃然变色:“殿下您是说……”

因为这事情太过重大和凶险,他话只说到一半,后面就下意识的屏住了呼吸,神色焦虑的盯着梁晋立在窗前的侧脸。

“在大胤境内杀了我,这件事就得由大胤方面来负责。”梁晋道:“这样一来,两国之间就必然会起争端,加上李丞相还在大胤境内,那么只要我被刺身亡的消息传开,甚至都不用消息送回皇都去再等候陛下的圣旨决定如何处置,李丞相就第一个会站出来,据理力争,跟大胤方面讨要说法。而且,我死了,之前国书上所谓的新君的登基大典也就自然不存在了,这样晟王一行也就没有继续南下的理由了。只需要制造了这个乱局,把所有的麻烦都挡在大胤的国境之内,届时这边乱成一团,先生他在京城里就反而无人管束,可以任由他为所欲为的发挥了。”

周畅源最终的目的,一定是要掌控南梁的皇权和后宫,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靠近宜华长公主。

这一点,梁晋从未有过疑虑。

只是——

他们所有人都百思不解的是周畅源具体准备怎么操作,他一个外姓之人,甚至连一个名正言顺拿得出手的权臣的身份都没有,他凭什么可以把南梁的皇权夺过去,攥在自己手里?

扶持傀儡么?梁晋在皇都也安插有无数的探子,有自己的情报网,却并没有发现任何的蛛丝马迹,显示他最近和哪个皇室成员来往密切的。

唯一的一次,就是进宫去撺掇了王皇后去梁帝面前告状。

林昉没有想过这么深,现在一听说梁晋会有危险,当即就急了:“既然知道前路凶险,那就不能硬往上撞了,李丞相晚了我们一日启程,也在南下的路上,而且大胤的晟王应该也差不多带使团上路了,要么……我们找个借口折回去,和他们再一起上路?先生他要在大胤的国境之内设伏,只能以巧取胜,如果我们人多势众,他便也不好成事了?”

梁晋闻言,就洋洋洒洒的失声笑了出来。

这么紧张的情况下,林昉被他笑得莫名其妙。

却见他转过头来,挑眉调侃:“那么等躲到李相和晟王他们的队伍里之后呢?跟着他们顺顺利利,安安全全的回到皇都,钻进人家瓮中捉鳖准备好的圈套里等着被宰割?”

他身世的秘密,只能是个秘密,哪怕是杨枫和林昉都是他绝对信得过的心腹……

可是,他顶着这个皇孙的名头这些年,现在已经摘不掉这个身份的帽子了,必须一条路上走到黑。

所以,为了让他自己的人更团结,也更理直气壮一些,这件事——

他们都不需要知道。

他们只需要相信,他,梁晋,就是南梁皇室正统的皇太孙,无论别人说什么那都是栽赃,是构陷,这样才能保持士气,并且不给将来留隐患。

有些慌,撒着撒着……

就只能把它当成事实了。

“那现在要怎么办?”可是林昉虽然不知道梁晋究竟被拿住了什么把柄,却知道这一次皇都等待他们主子的肯定是一场鸿门宴。

现在继续往前走也不是,后退也是……

梁晋脸上笑容不减,轻描淡写的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当然是先下手为强了。”

林昉没太听懂他是什么意思。

但只在次日一早,附近县城的衙门就接到报案,说官道附近的农庄上出了命案,并且还被一般大火烧了个精光,衙门的压抑带着百姓一起清理了整个上午,清理出来的焦尸多达三四十,并且还有大片的废墟不曾清理完,再根据翻找出来的遗物核对受害人身份,居然发现遇难者是南下路过此地的南梁皇孙。

------题外话------

这个月好像很多宝宝给我送了评价票,谢谢大家,啾咪,五一快乐~

第780章 元洲失守,烽烟起

梁帝病危,紧急递送国书请求接皇孙梁晋回朝,这件事天下皆知,并不是什么秘密。

现在梁晋就是在南下的路上,虽然从废墟里挖出来的尸体多都烧得面目全非,但是根据遗物和梁晋的行踪判断——

也应该是没错了。

当地官府吓得不轻。

这么大的事,谁都不敢隐瞒不报,他一方面写折子直接往京城方面送信,一方面——

又自觉承担不起这么大的责任,又另外差人往离着这里比较近的元洲城去求援。

元洲主帅,身为一品大员,又是天子的心腹和股肱之臣,这样的局面,少不得需要一个手握兵权的人来镇住场子。

这里离着元洲城不算远,官府的衙役快马加鞭,当天后半夜就连夜敲开了元洲城帅府的大门。

这几天郑修也很忙,这里毕竟是两国边境,又赶上是在南梁即将新旧君主交替的非常时期,郑修很谨慎,这阵子可以说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在严防死守,唯恐在这时候别出什么乱子。

他人是在军营的。

帅府里值守的亲卫听了衙役的来意,知道事情非同小可,自然也不敢有片刻的怠慢和耽搁,当即就直接带着来人前往军营去寻找郑修。

郑修听了消息,自然也是意外非常:“南梁太孙罹难?消息属实么?可有仔细确认过消息?”

那衙役则是这辈子没经历过这么大的事,加上赶了一天的路,脑子都是懵的,满头大汗道:“应该是没错的,我们知县大人核实过南梁太孙殿下南下的行程,时间和人数,都跟他那边对的上,而且现场的遗物里也发现了属于他的东西,只是因为刺客行凶之后放了一把火,将整个农庄付之一炬,很多人都辨认不出样貌了。”

顿了一下,就更显得焦灼:“听朝廷方面的消息是南梁的李丞相一行也在南下的路上,这件事……我们知县大人怕他人微言轻,又没有相关事情的处置经验,万一回头和南梁方面的人对上,再又一两句话说不妥当了,可能更要变本加厉的让失态恶化,所以……才让卑职前来求援于您。郑将军,您看这……”

地方上出了事,因为梁晋的身份特殊,所以当地县令直接往朝廷送折子,这样是没错,可同时,他也应该逐级上报,将事情报告给他的上封,请求上面的人下来帮忙处理的,而这位知县大人又显然是很有些头脑的,知道这件事但靠着文官的口诛笔伐来对抗,应该是不太可能摆平,毕竟死的是南梁的储君,所以同时又来找了手握兵权的郑修。

郑修也很重视这件事,听完脸色都变了,思忖道:“虽然这件事上南梁方面必定不肯善罢甘休,但也不能瞒着他们,若是欲盖弥彰,反而显得是我们心虚,很容易让他们怀疑到南梁太孙的死是与我朝有关的,该告知南梁方面的消息还是要第一时间通知的……”

“是……”那衙役身份有限,知道也不肯能太多,再加上这时候还着急的很,所以也难免有些敷衍,“我们大人也已经叫人去请示上封了,这些事应该都会酌情应对,就是您这里您是不是也能走一趟,这样可能……会更好些?”

如果真是梁晋出了事,那这事情就更是棘手了,郑修身为边城主帅,这点眼光和决断还是不差的,当即拒绝:“既然是南梁太孙出事,那就极有可能会马上影响到两国关系,本帅身为边军将领,此时就更不能玩忽职守了。”

“那……”那衙役急的都要哭了。

回头等南梁的李丞相一行赶过去,若是大胤方面没有军方的人坐镇,对方一怒之下动起手来,只怕就更是没法收场了。

郑修看出了他的急切和忧虑,事关两国关系和边关稳定,他当然不会作壁上观对此不闻不问,见对方着急,就抬手制止了他,转而命令站在旁边的龚明喆:“明喆,你带两千精兵替本帅过去走一趟吧。不过记住了,此事甚是敏感,一定要低调行事,切莫要让南梁方面的人觉得我们是要仗势欺人,试图遮掩这件案子的真相。”

带兵过去,只是为了以备不时之需,一旦南梁方面不肯善罢甘休,冲突起来,有军队坐镇,不至于太被动。

“是。末将明白。”龚明喆是个聪明人,并不需要他过多的关照指挥。

那送信的衙役终于松一口,再三给郑修拱手道谢。

龚明喆不敢耽搁,当即去轻骑营点齐了人手,准备北上。

叶阳岚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