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女相(87)

至于郭孝恪则像是位老弱儒生,更有几分儒将气质,与李勣颇为雷同。

第121章 战前商议

正在房遗玉打量他三人之际,李勣沉声说道:“斥候已得消息,半日前,吐蕃已攻破松州,各位对此,可有什么看法?”

契苾何力率先说道:“自当大军直入松州,给吐蕃些颜色瞧瞧。”

顿了顿,契苾何力又道:“本将认为我军应兵分二处,一部迎击松赞干布,一部袭扰吐蕃粮道,此地乃我大唐国境,我军极具优势!”

房遗玉闻言不禁颔首称赞,契苾何力无愧名将,若以他之策略,足可轻取吐蕃,但缺点是,吐蕃并不会因此伤筋动骨。

“下官倒是有个提议,既然吐蕃至今未尝一败,想来对我唐军已生轻视之心,防守必是松懈,若是我军趁夜突袭——”苏定方粗犷的大脸上露出丝丝奸笑。

房遗玉闻言会心一笑,苏定方粗中有细,名不虚传。

其于史上曾灭西突厥、平葱岭之乱、夷平百济、伐高句丽、安定吐蕃,前后灭去三国,尽皆生擒其主,史无前例的将大唐版图向西开拓至中亚,国境与波斯相接,向东延伸至朝鲜半岛,臻于极致,为中华历代之最。

“苏中郎将的提议不错,本将赞同。”郭孝恪颔首认同,余下诸将尽皆应声附和。

房遗玉则看的心头焦急,唐太宗为何没将诱敌围歼的对策告予诸将?反倒是让他们胡乱商议起来?

房遗玉当下也顾及不了别的,赶忙出列:“与其强攻退敌,不如固步自守!”

李勣似在等着房遗玉发言,此时略有深意的问道:“房中郎将何意?”

“回禀元帅!”于此等军事会议,身为将领,房遗玉自知不能再如往日一般随性,正襟道:“孙子有云,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吐蕃军队长驱入我国境,战线绵长,几无补给。我军只需固守之余,派兵袭其粮道,令其粮草缺失。相信不过半月,敌军粮草殆尽之日,便会不战而后撤。此时我军再全线跟进,以我以逸待劳之军,攻其饥疲后撤之敌,若还不可轻取,我等不如找根麻绳上吊算了!”

诸将听闻房遗玉言之有趣,也纷纷笑起,先前他们对房遗玉这位女将也有所耳闻,对其的出现并不惊讶。

契苾何力闻言颔首称赞:“这位女将的谋策,我虽不喜,但得赞叹一句,实在高明!”

郭孝恪也是抚须点头道:“的确,房中郎将此策虽与苏中郎将的意见相左,却是减少许多风险,倒可一试。”

苏定方对此也没意见。

文臣与武官的区别便在于,武官性子直爽,常以大局为重,鲜有同僚倾轧之事。

虽说房遗玉身为女流,还只是名微不足道的中郎将,可郭孝恪和契苾何力却没因她提出反对意见而心生不爽,反倒是纷纷认可下来。

李勣见状笑道:“何力将军的计策可行,房中郎将的谋略则更为保险!”

继而起身喝道:“众将士听令——”

牙帐内诸将闻声尽皆起身。

“便由契苾何力将军亲率军士袭扰敌军粮道,而后进军松州城下,只守不攻!众将军各司其职,勿要懈怠!”

“遵命!”众将领命退出,而房遗玉则被李勣叫停。

“元帅?”房遗玉恭敬称呼。

“此处只你我叔侄二人,侄女莫要多礼。”李勣看着房遗玉若有所指笑道:“那诱敌围歼之策是你所出吧!”

“啊?”房遗玉一双桃眸瞪的溜圆。

李勣见她俏脸错愕,笑着解释道:“陛下遣将出征,从不过问统帅意见,只由统帅战时自行抉择。然而此番却是意外定计,明显是有旁人献策。”

“然而陛下却说是他自身所想,唯一解释便是为其谋划者身份低微,难以服众。叔父我纵观全军,也就只有侄女有这般本事,先前稍微试探,果真让你露出马脚!”

房遗玉闻言恍然明悟,拱手拜道:“叔父慧眼识珠,实在了得,此策确是侄女所出。”

“过来,咱们坐着谈!”李勣对着身侧座位点了点,问道:“既然此策乃你所出,后面你准备如何去打?我想了解下你的想法。”

“侄女本欲于沙场直接败退,然而近日受叔父教导,使侄女思维拓展,大有茅塞顿开之意!这几日夜中,侄女概是在分析吐蕃的目的。”

“我大唐富足昌盛,但吐蕃凭什么有胆量进犯?往日我当是松赞干布妄自尊大,故而才打算诈败诱其深入,然而近日再想,侄女却觉自己错了!”

“既然松赞干布能在短短八年间创下这般基业,那就证明其绝非是个妄自尊大的人,故而他此番并非目空一切,想来是另作他想。”

“其目的便在于逼我大唐权衡,而后妥协,便于将其大相芒布杰尚囊迎回。因其清楚知晓,我大唐之目的是制霸北地、西域,故而不会与他纠缠,更不可能动用大军对付吐蕃。况且吐蕃自有青藏险地,并不畏惧我大唐的百万铁骑。”

“其目的并非攻陷中原,而是打算将我们这九万大军歼灭,故而令陛下知晓吐蕃有能力对大唐造成威胁,当然也有与大唐结盟的本事。倘若松赞干布能做到此处,即刻便会向陛下上书请罪。”

“若是陛下因此震怒,遣大军复仇,那吐蕃则会遁入青藏,于高原同我军大战。若我军后撤,吐蕃又可挥师再至,这般反复,除非我军甘愿冒险,杀入青藏腹地,与之死战。”

“但如若这般,必是会影响到陛下西征北伐的计划,最后定是我大唐吃亏,故而松赞干布光脚不怕穿鞋的,并不担心迎不回芒布杰尚囊,更不担心大唐不与之结盟,而吐蕃刚好避开大唐这一强邻,便于攻占周遭弱国,继而蚕食诸邦,强大自身国力。”

“故而,侄女如今已可以断定,只若我军抵达松州之际,吐蕃当夜必会前来劫营,我大唐的失败自此而始,两国之争也自此而终!”

房遗玉双拳紧握,眸中闪耀着异样光彩。

PS:求收藏求订阅!

第122章 策与对策

李勣略带欣慰的看着口若悬河的房遗玉,可与此同时却又摇头苦笑。

他和唐太宗其实早已知晓当下一切,反而是房遗玉被他们瞒在鼓中。

吐蕃的意图瞒得了房遗玉,却是逃不出唐太宗的法眼。

唐太宗压根不信松赞干布所下战书的表面意思,身为大唐的统治者,他有那个把握,他也可以肯定,除非是嫌自己命长,否则没谁会对他统治下的大唐说出那番话。

虽未谋面,但唐太宗能够猜到,松赞干布绝非蠢货,更应是位智近乎妖的角色,否则也没可能在短短八年内,荡平叛乱,统一吐蕃,成为雄踞一隅的霸主。

唐太宗先前之所以对房遗玉的计策并未反对,一是因房遗玉之策确实可行,二是即便是他也没摸清吐蕃的真正目的,只是感觉吐蕃别有图谋,却并未道明罢了。

当日傍晚,唐太宗便召集了麾下心腹,将李靖、房玄龄、杜如晦、长孙辅机、李勣这五个位于大唐金字塔顶端的人物,唤去一同商议。

这般阵仗,别说什么小小吐蕃,便是万邦结盟,尚也无法奈何大唐。

李靖率先摇头道:“吐蕃之战书似有误导之疑,以老臣对松赞干布的研究,他绝非这般意气用事之人。”

长孙辅机紧随其后:“若非意气用事,那吐蕃定是另有图谋。他们八成是准备示弱以敌,令我军误认为他们对我大唐国力一知半解,继而生出骄纵自大之心。”

房玄龄也道:“小女便是受其误导,从而认定吐蕃是妄自尊大,殊不知这却是吐蕃的诡诈之策。臣料吐蕃之意图与战书应截然相反,他并非打算挥师中原,而是存心击溃我方前军。”

几人耗费数个时辰,抽丝剥茧,将吐蕃的目的,分析的一清二楚。

房玄龄最后恳求唐太宗等人莫将吐蕃的目的告知房遗玉,希望能够挫挫房遗玉的锐气,使她清晰认识到自身不足。

唐太宗、李靖、李勣等人皆已瞧出房遗玉之不凡,俱是对其有心栽培,故而纷纷应下。

但他们却是未有料到,即便没有他们的解惑,房遗玉仍旧凭借自身本领看破其中玄机。

“侄女,你是如何看破其中玄机的!”李勣对此着实好奇,唐太宗集思广益才得以摸清吐蕃意图,然而房遗玉却能一人看破,着实让李勣讶异的很。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