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母仪天下了吗(15)

作者:肖沙冰 阅读记录 TXT下载

这段时间皇上忙着订税法,亲耕的事暂被放到一边,娴妃也养厌了蚕,不再去桑园了。

靠着薛殊这个助攻,我成功地暂时把这位预备役皇后挤掉,排名前进了一位。

小皇帝在财产申报期限的前一天忽然召集群臣,说此次祈福时,神灵唤起了他的良心,让他觉得,有钱人的钱也是钱,不应该下此等狠手,于是一下将税从二成削到了二十分之一,并且下令,已经申报财产的,七日内有一次修改的机会。这次过后,便严查细查申报情况虚实,违法瞒报者起步十年,情节严重的抄家流放。

户部群臣一顿鬼哭狼嚎,勋亲王刚恢复上朝,又给气病了。

小皇帝装作不解:怎么朕增税你们不同意,减税你们还不同意?

得了,都别矫情了,滚去干活吧。

这消息听得我啧啧摇头:狠,真狠。

利益大于风险时逐利,风险大于利益则规避风险。这是哪个商人都明白的道理。

拿我们王富贵老爷来说,他有五十万多家财,交十万两税什么概念?就是这一刀宰下来,现金流都快要断了,很有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失。这当然值得把脑袋别在裤腰上搏一搏。

然而现在只要交两万五千两,算不得太多,尤其是有了第一次的金额对比,更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要不要冒坐牢抄家的险就很值得商榷了。

政令在这一刻下来,明显是要将赵大人之流一军。

已经拿到的钱大半是不想退了,反正商人们也不敢往回要,只好吃这个哑巴亏。

可说好了,却还没收到手的呢?

有一次修改的机会,顺着反悔的人往上查,揪出一个半个还不是轻而易举?

肉抛出去了,等着狗咬狗罢。

十二库正式开始征税,前朝那边好戏刚刚开始。我暂时不再打听了,打算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我爬上妃位的这几天,娴妃那边毫无动静。我还以为这小丫头转了性,没想到,太平不到半月,我院子里开始莫名其妙地出现一些被针扎满的小人。

小宫女拿着东西禀告的时候说:“娴妃娘娘扔小人儿吓唬我们。”

我:“你亲眼看见的吗?”

她:“没有。但除了她也没别人了。”

我一想也是。

这种蠢事,但凡长点脑子的人都做不出来。即便出主意的人真没脑子,左右随侍也总该劝阻一下。不巧,娴妃心智未发育成熟,掌事宫女小蓝小绿偏又是唯命是从的草包。

我想起那天的蚕宝宝,还是把这小祖宗请到宫里来,想正式地修复一下我们的关系。

我装作害怕的样子向她服软认错,求她不要诅咒我,表示自己从没碰过她的太子哥哥,升位份不过是因为我爹在前朝立功,皇上真心喜欢谁,后宫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等等等等。几句花言巧语,哄得这小孩飘飘然。加上上次的牌位之恩,她最终决定不再和我作对。

我们俩聊到最后,她甚至跟我倾诉了自己的烦恼:原来她着急诅咒我,是因为皇上不再召见,所以她以为他移情别恋。

我嘴上告诉她皇上更没有召见我,让她不必担心,心里却默默寻思:

据我丰富的宫斗小说阅读经验来看,皇上突然不叫你陪他办公,除了不再爱你,还有一种可能:他要搞你爹了。

赵大人莫非是陆丞相的好门生?

深宫之内,这种消息无处打听。娴妃走后,这茬便过去了。

有一日,我正在院子里练剑,圆儿穿身红衣裳从我面前路过,我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未得到回答的问题。

我拉住她:“什么风波?”

“什么什么风波?”圆儿懵了。

“上次我们出宫,你说勋亲王在‘那场风波’里得势,什么风波?”

圆儿这才“哦”了一声,把我拉进屋子里,开启了讲述模式。

第17章逆袭之路

我上次蹲在宫里看的那六十页薛殊传是这样的:

一切都要从二十五年前说起。

这一天阳光明媚,是皇家春狩的日子。

风华正茂的文帝带着几个皇子和一众王公贵族在伏羲围场驰骋。这一群人中间,有个小小的身影:那是五岁的薛殊。这天,是他人生第一次参加春狩。

狩猎一开始进行得很顺利,大家都猎到不少野兔,鹿之类,整个围场一片和谐。

可是,好死不死,林间出现了一头黑熊。太子——也就是薛殊他大哥见状,立马扬鞭追了上去,二皇子三皇子也紧随其后,三人赛跑似地狂追,侍卫赶都赶不上。

看着这仨不要命的儿子,文帝十分骄傲。结果没一会儿,那边传来几声惨叫,接着就见两个皇子屁滚尿流地从林间跑出来。薛殊眼尖,见状立马向那边赶去。

去了便看见黑熊正咬着太子的脚往后拖。太子因为失血过多,已经昏迷。

救驾的人还没来,薛殊当机立断,抽出羽箭,一箭射瞎了黑熊的左眼。

黑熊吃痛放开太子,大声咆哮。薛殊的马受惊,将他抛了下来,黑熊也转而奔向他。谁料这小不点儿毫不畏惧,将手中箭簇捏成一把,直直捅进它张开的大嘴中。

文帝和一干侍卫赶到的时候,黑熊已经惨死,太子的右腿血肉模糊,但命是暂时保住了。

这就是著名的四子春狩事件。

五岁小孩搏杀巨熊,这种画面只有在两个地方可以看到:电影和史书。

这段记录有史官夸大事实拍马屁的嫌疑,但刨去夸张的情节,想表达的意思大概是,薛殊这家伙,英勇果决,天生带杀气。

总之,太子捡回了条命,但好景不长,他伤口感染,缓缓下线了。

之所以说“缓缓下线”,是因为他整整在病榻挣扎了一年。

太子是文帝的第一个孩子,也是最受疼爱的那个。其实他要是原地死亡,想必他爸也不会受到这么大的折磨,可他偏偏是时好时坏,让父亲体验尽了希望破灭的感觉,心生生给熬碎了。

倾了举国之力,没有救下自己的爱子。太子去世那天,文帝当场吐血,不到一月便郁郁而终。

临终前,他做了一个决定:传位给年仅六岁的薛殊。

二皇子和三皇子两个怂包就这样出局,被派到封地去,无诏不得回京。

薛殊匆忙继位,五臣辅政,太后垂帘。我外公就是五个辅政大臣之一。

纵观历史,幼年登基的皇帝,多无善终。薛殊虽然如今仍健在,但一开始也难免吃尽苦头。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妈性格太怂了,说是垂帘听政,实际上任人摆布,孤儿寡母天天受人欺负。登基前几年,顾命大臣掌权,几个皇叔又势大,谁都能踩这个小皇帝一脚。

有关这个时期的记载很复杂,各种政事,我看得半懂不懂,但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这话是说,顾命大臣于春因为薛殊在朝堂上提出了不合适的意见,“怒斥”了他。

一个皇帝,被臣子当众指着鼻子骂,何其憋屈。

骂完了太后还领着他亲自上门给人道歉。

我外公因为这事和于春闹掰了,发文骂他“狎侮纲常”,问候他“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在这几个顾命大臣之中,我外公实在是一股清流。他虽没能完全保薛殊不受委屈,但好歹护住了他的皇位,没让他被哪个叔叔谋杀篡权。

但外公年事已高,在薛殊十二岁上也过世了。他一归西,我舅舅们迅速地被挤出了权力中心,薛殊的日子愈发不好过。

我看到我外公领了盒饭,而薛殊还在当受气包,就合上书本,没有再往下看。

这次圆儿给我讲的故事,刚好发生在这段时间之后。

她说的内容太玄乎,也太简略,听得我心里一堆疑点,到了后来,我索性拿来史书,叫她边看边给我讲解。

这个方法很好。我用了一个下午,终于结合着书中内容,推理出了一条薛殊逆袭之路。

话说文帝是个极其厌战,爱民如子的仁君。他讨好得寸进尺的北延,忍耐盘踞封地的诸侯,更不考虑开疆拓土,怕打仗劳民伤财,只想闷头发展经济。在这种努力之下,天下繁荣,国库殷实,这固然给薛殊日后的征战打好了经济基础,但也给他埋下了诸多隐患。

薛殊十二岁时,面临的是这样的政局:权臣把持朝政,指鹿为马;皇亲国戚里至少三派人对皇位虎视眈眈;皇帝无权,各地诸侯嚣张势大,随时准备造反搞独立;北延的胃口也越来越大。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