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青站在院外,望向曾经待过的地方,他相信,那些热血男儿也不会眼睁睁的看着西北沦为戎人的仓库。
弄清事情的内里之后,季青也不再纠结了。季青让人协助知府大人快速整合府城资源,重建房屋,治伤施药,更叫人拿着从戎人那里得到的金银珠宝去外面采买粮食。
而且更幸运的是,军队的斥候找到了北戎人藏起来的大批粮食。等暗地里运回来后,便实行以工代赈,有人有银子有粮食,府城的重建工作进行的也十分顺利。
等府城再次运转起来后,季青留下驻守的兵马还有进入衙门的亲信,便带人回到虎头岭。
经此一役,军队的战斗力也是提升了一个档次,团队协作的能力也上了一个台阶。
为了以后着想,季青开始扩充自己的队伍。第二日,他便让人放出了风声,还别说,想要来参军的人真不少。当然了,这也跟季青提供的优厚待遇有关。除了季威传给他的身家,更有从战争中得到的钱财,短时间内还是不愁的。
招完人之后,季青把新兵分配到各个小队中,依旧采取以旧带新的方式,这样便于让新兵在潜移默化中适应军队的一切。
对于北戎人,季青也让人密切注意动向。季青怕的是若他们收到消息,会向自己这边动手。
不过季青的顾虑终究没有变成现实,这日他收到了斥候带回来的消息,说是北戎人已经撤退,短时间内不会再到西北。
“这是怎么回事?没有得到想要的,他们怎么会乖乖回去?”季青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据可靠线报,是因为郑王暗中用力把老将军之前的副将给调到了西北,驻守边关。
他跟着老将军在西北多年,对北戎人那一套自然是极为熟悉的。这趟,北戎人进fan西北,便是他带领军队打退了他们的进攻。北戎人这次伤亡不小,即便是想要施加报复,那也是有心无力,只能退回草原。
这是小人离开前收到的刘将军的信件,指名要交给将军。”斥候呈上信件之后,就离开了书房。
季青看着信件上熟悉的字迹,便知道是刘副将无疑了。信上说当初季家的事情,他得到的消息太晚,没有及时帮忙,悔恨难当。
之后,他也是遭到了打压,被调往郑王的势力范围任职。郑王看在他跟季家的关系上,对他多加照顾。
在郑王收到朝廷与北戎人议和的消息后,便知道西北的处境不妙。刘副将不知道郑王是怎么运作的,他在接到朝廷的调令后,也是反复查看了几遍,才确定自己要重回西北。
信中最后说他会守护好西北,为郑王也为季青赢得发展的时间。而下次再战的时间怎么也要到两三年以后了。
季青看完这封信件后,也是缓缓松了口气。若是现在就对上北戎人的主力,他可没有胜的把握,甚至失败的可能是非常大的。现在能为自己和部队赢得恢复和壮大的时间,季青自然也是求之不得。而经过此战后,季青也只怕会成为北戎人的眼中钉和肉中刺。
关于郑王,不管他出于什么心思把刘副将调往西北,都值得被感激。至少解决了自己面前的窘境。
经过这场战争后,季青也发现自己活动的区域大了不少,起码不用一直待在虎头岭了。在知府大人和季青的合力推动下,从府城到虎头岭,也练成一片,人口和土地也不断扩大。
季青也拿出高产粮种让他们种植,虽然买回了粮食,但也只能暂时度过眼前的难关。还是自己种更把稳啊。
趁着这次机会,季青重新培训了县衙的捕快,让他们能有一战之力,官府的氛围为之一清。
作者有话要说:晚安
第138章
两年过去, 虎头岭比原先更加繁华,不只在附近的集市扩大了一倍,就连往来的人口和做买卖的商铺都密集了不少。来往人们的脸上相比于其它地方,脸上更多了些笑容和希望。在这里,只要你能舍得下力气,就能吃饱,也不用担心土匪和官府会收取高额的孝敬钱。
这两年, 随着虎头岭的名声慢慢扩散出去,想要加入虎头岭的人太多, 季青他们不得不限制人口,除非你有手艺或者识文断字, 才可加入, 若是没有,也会安排你到其它村落入住。
在郑王和刘副将两人有意无意的放纵下, 季青已经掌握了除刘副将管辖区域外的其它地方的控制权, 说是这西北的一把手也不为过。
季青能有如此功绩, 除了自身实力和别人的帮助外, 更重要的是要感谢皇帝颁布的“好政策”。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 本来看着还算勤政的皇帝渐渐沉迷享受, 吃穿住行无一不精,这还不够, 还要下旨,在全国范围内为他征选美女,充实后宫, 而为了这即将被送进宫的美人,他又开始大兴土木,建造奢华宫殿。
他这一声令下不要紧,可苦了下头的人。征选美女的旨意一下,除了上赶着巴结,不在乎自家闺女死活的人家外,大部分的人家都不敢让自家闺女上街,就怕被人抓去参选,然后一去不返。
而负责征选的官员便成了香饽饽,要参加征选和不要征选的都要巴结他,那白花花的银子也是收的手软。凡是送了银子的手底下松一松,就把那户人家闺女的名字添上或者划掉就可以了。只是这样一来,征选的进城就慢了下来。
皇帝知道进度之后,大为恼火,亲自设置了期限,并派了人监督,责令下面的官员在限期之内把人送到宫中。这样一来,官员们为了赶在限期之内,便加快了进程,亲自去百姓或者大户家中考察。
只要看到容貌出色的女子,便把人带回去,这次就算给银子也不好使,毕竟上面可是派了人监督,也不能顶风作案。没有了转寰的余地,被征选的人家怨声载道,弄得人心惶惶。这其中,被陷害,被逼迫的人家不在少数,甚至兵士们为了顺利带走美貌女子,对阻拦他们的女子的家人痛下杀手,造成了不少悲剧。
除了征选美女,还要修建宫殿,因此从民间征集了不少壮劳力,告示上说可抵力役,但不得推诿,而且没有工钱。
皇帝给的时间短,工期就紧张,本来是两个月的力役延长到了四个月。不仅没有工钱,连口肉沫都吃不到,为了赶工期,还要加班加点的干,是人都吃不消这种重体力的劳动,被活活累死的人也有不少。
对于这种死去的人,若是有家人的,便通知家里人过来认领回去。若是孤身一人,便随便卷一卷,就扔到乱葬岗去了。
这两项旨意下去,已经弄的民不聊生,但依然没有阻挡住皇帝的步伐。而更糟糕的是,作为全国重要粮食产区的江南之地,开始频繁遭遇狂风暴雨,且持续的时间不短,不仅地里种的农作物减产,就连百姓住的房子都倒塌了不少。
在这样的灾情面前,皇帝只是按照常规流程下旨赈灾,但他前面的计划也没有搁置,依然进行的如火如荼。很明显,相比于百姓,他更重视自己的享受。这下子,本来就不稳的根基,更显的摇摇欲坠。
庄稼的减产让粮食价格飞涨,忙忙碌碌一整天,或许连一顿饭的银钱都挣不出来。而官府又指望不上,只能咬着牙混日子。而其中一些去过西北或是从到过西北的商人那里知道消息的,都知道那里有一种高产粮种,能让人吃饱,而且政治清明,鼓励人口迁移,是个好去处。在天灾**面前,过不下去的百姓不少,这也为西北带去了大量的壮劳力,进一步支持了西北的发展。
而心有野心的郑王,自然也是不肯放过这样为自己赢得民心的机会。在征调了各地储存的粮食后,开始发动自己的势力赈灾,用发放粮食的方法以工代赈,不仅帮助百姓度过难关,更是帮助重建他们的家园。经此一回,郑王的声势也是更进一步。只等一个机会,便可更进一步。
季青虽然没把土薯的种子交给郑王,但给了他玉米的种子,还附上了详细的种植方法。出于对季青的信任,郑王在接到种子后,便让手下按照方法种植,结果收获了可喜的产量。来年又扩大了规模,这也是郑王敢于赈灾的底气。
“小将军,刚接到消息,说是北戎人已经通过进献的美女向皇上吹枕头风的方式,将西彊省让给了北戎人,说是那里气候恶劣,寸草不生,与其留着,还不如拿来送来北戎人,以求能换得边境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