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贵女(653)

作者:三春景 阅读记录 TXT下载

简而言之,这就是大家的绩效啊!

先不说赚的钱多,自己也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番,就说这成绩做出来了,日后也是晋升的资历吧?

再者说了,这是天子亲自下令的作坊,又有不夜翁主参与其中…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会被天子注意到的!这可不是那些默默无闻的项目,就算做好了,也无法在天子那里留下印象!

所以这个时候大家扩张的积极性很足…在第一家、第二家造纸作坊之后,第三家、第四家是同时上线的!实际上,要不是因为熟练工人不足,同时上马再多家的造纸作坊,对于少府来说也是毛毛雨。

也正是造纸作坊接二连三上马,产能总算节省了一些上来,可以往外贩卖了。只是这个时候还是不能敞开了用,只能运送到各地,供官府公务使用。

而除了这种书写用纸,卫生纸暂且还没有真正进入生产…因为产能不够,现在的产能只能都分给书写用纸。等到将来供需稳定下来了,倒是可以专门建立一两个生产卫生纸的作坊。

就在纸张往各地送的时候,临淄那边作坊的囤积也释放了出来。

陈嫣愿意让长安先行,那是做一个表态,到了这个时候自然没必要再继续藏着掖着…反正她不会越过之前的势力划分,将自己的纸卖到分给少府的地盘。不过少府的纸倒是可以借着给官吏专供,深入到陈嫣的地盘…

好在这也就是现在特事特办而已,真等到地方的造纸作坊建立起来,也就不必从长安这么远的地方发运了。现在,只是因为用纸的人群是官员,所以不必算的那么清楚。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各地都知道了‘纸’这么个东西。

普通小老百姓在这种事上自然是很后知后觉地,他们并不会注意到城里开了一家白纸店。但是这个时代的精英们就不是这样了,他们的嗅觉是很敏锐的,当看到官吏使用纸的时候就明白了什么。

官吏和知识分子(其实两种身份常常会互相转换和重叠),这些人开始接受纸张。因为陈嫣的造纸工艺比起历史上白纸刚刚改良时好太多了,再加上有她和官方的推广,可以想见,历史上那漫长的普及期会大大缩短。

至少针对官吏和知识分子这些人是这样。

而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特别是知识分子中有一些格外敏锐、格外有大局观的人,立刻意识到了白纸可以做什么!

即使是诸多先贤经典中称得上是鸿篇巨制的,也不过就是十几万字到顶,《左传》二十几万字就是绝对的天花板(其实后人考证,《左传》应该是伪书,从字数上来说,他也确实像是经典中的奸细)。

然而,即使是最长的《左传》,使用白纸来抄写,写完后也就是轻轻松松抱在怀中的一叠。可若是用竹简来写,可以堆满一车,连马都拉不动!

再想想白纸是这样的便宜…价格也不会成为它被普及的障碍。

有些人或许还看不出这些优点意味着什么,但是有见识的人已然看穿了一切。

穿玄色衣裳的男子被称为‘子赣’,他并非籍籍无名之辈!他是天下有名的大儒,董仲舒的学生!赵人吾丘寿王——这个人是典型的天才人物,少年时就因为擅长围棋成为待诏。棋待诏,听起来只是陪天子下棋的一个玩伴,但这种能接触到天子的人物,就算是没有什么品级,也不能等闲视之!

至少他下棋得是整个大汉的佼佼者…考虑到那个时候他的年纪,这不是天才,什么是天才?

就是这段时间,他开始跟着当时在长安做官的董仲舒学习《春秋》,成为了董门门下弟子。

两人之前谈话中提及的‘董师’,指的就是董仲舒!

至于两人之中的另一个人,就是年纪稍长一些的中年男子,此人也相当不简单!

兰陵人褚大,也是董仲舒的学生。他或许不是董仲舒最早教过的学生,但确实是‘入室弟子’,也就是放在身边教导过的学生中排行最高的。也就是说,董仲舒门下,基本上都得认他做‘大师兄’。

褚大如今在长安做着经学博士,因为学术水平高,名气也很大了。

董仲舒作为大儒,已经是名满天下!这次在老家写书时见到了白纸,一下就明白了其中蕴藏着的强大力量——他虽然年纪大了,脑子反应比以前慢了一些,但在大局上却是越来越清楚。

于是写信给自己的学生来长安打听情况,吾丘寿王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第325章 葛覃(5)

儒家并不是在‘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后突然就暴发户的,事实上,如果儒家本身没有两把刷子, 就算是皇帝要提拔,也提拔不起来…这就是所谓的‘烂泥扶不上墙’。

事实上,从春秋战国时期起, 儒家就一直是显学,和道家、法家等一起都是诸子百家中的C位。如果天子非要从诸子百家中挑出一家来作为主流思想扶持,选择儒家是一点儿都不奇怪的事情。

在汉初, 因为国家刚刚从战乱中走出来, 又有强秦因严刑峻法引得百姓怨声载道的先例在, 选择了黄老派作为主流。考虑到此时的社会实际情况,这也算是恰当,这从之后国家渐渐从战乱中恢复, 甚至有了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就可以看出了。

但即使是这样, 儒家也不是毫无作为的…实际上, 朝廷中儒家子弟一直保持着相当的存在感,只不过这个时候的他们选择了曲线救国——朝中的官位被黄老学派把持, 具体的事情又有法家去做。

其实就算没有法家去做, 儒家本身也干不了这活儿, 后来儒家当道,一样离不了法家。等到真的将法家一脚踹开了, 那是因为儒皮法骨, 儒家吸收了很多法家的东西…这个时候的儒家也早就不能算正统的儒家了, 各种意义上都和当初孔老夫子的儒家是两回事了。

儒家这个时候表面上退让,韬光养晦,实际上却是去深耕思想界去了。平民路线这边,儒家是最热衷收学生的了。说起来也很好说,就说是继承了先师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导就可以了。

而上层路线,则是积极影响上层,越上层越好!终极目标当然是皇帝、太子、太后这些人。如果影响不到这些人,退而求其次,还有各地的诸侯王,三公九卿,和天子往来密切的一些贵族…

反正就是有影响力的人!

这毕竟是封建时代,自下而上的事情不能说不可能发生,但总体而言还是自上而下比较靠谱。之前黄老学派的大兴,和原本历史上日后的儒家大兴,其实都是自上而下产生的影响。

看看经学博士儒家出了多少人就知道儒家在这件事上的努力了。

儒家其实并不完美,就算不以陈嫣这个现代人的角度,以当代人的角度来看,都可以找出不少毛病。但国家需要的也不见得是个完美的教化工具,事实上,儒家只要做的比自己的竞争对手好就行了。

而之前当道的黄老学派,不是说它不好,而是不那么合适,在积极进取时期,肯定是拼不过儒门的。

只不过,就算有肉眼可见的弱点,早先占据了优势的黄老学派还是可以再压儒门数年。

而到了如今…儒家子弟苦苦等待的新时期总算要到了!到了刘彻这一代,其实黄老学派已经没什么优势了。之前黄老学派最大的靠山,窦太后不在了,这件事的打击可比表面上看起来大。

刘彻其实没有那么排斥黄老学派,不过他对黄老学派也没有自己祖父、祖母那样的偏爱,对于他来说,黄老之学和其他的学问没什么两样。用就用,不用就不用,并不是什么大事。

甚至,他还因为朝中一些守旧老臣是黄老学派,有些隐隐的排斥…

虽然这个时候刘彻并没有打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潘多拉的盒子,但儒家的兴盛已经是肉眼可见的了。如今朝堂上当道的少壮派,不是儒家就是法家,这是再明显不过的表态了!

这时代啊,变了!

这个时候的儒门早就有了显学的气质…这气质当然是方方面面的,包括内部斗争激烈,这也可以看作是显学该有的特点。毕竟,如果是个落魄小学派,内部都没什么资源,内斗起来就是毫无意义的事情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