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六零有空间(109)

作者:群华溪 阅读记录 TXT下载

更离奇的是,还有一根根被切成绕线盘形状的青石,被陆续送进来, 整整齐齐地卡在通道中。那青石中间只是一人粗的柱子,上下各有一个平整的圆形平面,这个平面诡异地嵌入上下地面, 一看就知道是起加固作用。

席泰平捂住眼睛,“肯定是我家那个小牛崽子知道了这件事,跑去让舅公出手的!”

他本身就很聪明灵透,瞬间就想通了关窍。

“闺女都这么上心了,估计是跟老头子想到一块去了吧?”席泰平无奈地摇摇头,“虽然我懒得管这些事,但她都这么努力了,我这个当爸爸的……”

席泰平仔细查看了几百米距离的地道,直到身上绑着的绳子被绷紧,他依然没有觉得呼吸困难。在那顿了一会,感受着里面的湿度、温度,这才转身回去。

“怎么样?”老爷子问他。

席泰平点点头,“下面通风很好,我走了几百米都没有不舒服。就是里面很暗,需要手电筒照明才能做事。若要大规模在地底种植蘑菇一类,最好是等村里拉了电线之后,这样我们可以在地道里装电灯泡。”

“只是,地下无光、低温、潮湿的环境,虽然适合大部分无色蘑菇的种植,但并不适合人长时间待。”席泰平也把缺点摆出来。

孙抗战因为好奇,也跟了过来,听席泰平说完,物理知识很扎实的孙抗战,也补了一句,“潮湿环境用电也有风险,电线容易老化、被腐蚀,水汽太重的话,还会导致漏电。我不太建议在地下拉电线,除非是能将下面整体用砖石修葺一遍……”

“但不装电灯的话,总不能让大家带着手电筒在里面干活吧?”席泰平怕这事儿不成,家里那小闺女听到,又要难过怄气了。

孙抗战托着下巴,沉思一会,“你刚刚走了几百米,还觉得通风良好,那你有没有看见另一个出口在哪?”

“没有,手电筒照不到尽头,因为地道是弯曲的。”席泰平回答着,“还有,我说下面通风好,应该不是因为两边洞口距离短,而是一路都有洞口跟外面相连,我至少就找到了三个有人头大小的开口,还有一些更小的。”

“蛇喜欢钻洞,到时候,我们还得安排人,把所有洞口都找出来,给安上铁丝网。这又得托我爸去找关系了,铁丝网可不好买。除了铁丝网之外,若洞口外面不是什么险地,还能种蛇灭门、凤仙花跟大蒜一类的,用气味熏走这些东西。”

席泰平考虑的也算很全面了。

只是,席泰平的知识面,更多涉及到的是农业跟生物、化学一类,对物理没有过多的了解。

孙抗战则不一样,他学的东西,大部分都跟物理相关。

“如果有很多跟外界相通的洞口,我们可以利用反光原理,用很多镜片的组合,代替起到电灯的作用。这个更安全,顺便还有给洞口升温的作用,让蛇类不喜靠近,我们并不需要再找很多铁丝网堵洞口了。”

“再加上,就算没法种你说的那些东西,席家不也有各种驱虫驱蛇的药吗?定期挂在通风口就行了。”

席泰平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鼻子,他刚刚居然忘了自家“特产”的优势。

两个学霸凑到一处,叽叽咕咕说了半天,把旁边的老爷子都等的脸黑了,才终于敲定好初步计划。

“走,光嘴上说说还是有漏洞的,咱回去列个计划书,让几个哥哥都看看,他们各有所长,说不定也能给些新的好点子。”

老爷子席洪波被完全忽略了,他仰天一叹,孩子们太过优秀,其实也挺闹心的。

罢了,这件事就交给这群小辈们吧,他已经六十多岁了,再盯着看几年,等确定年轻人能扛事了,他就该退休啦。

于是,在今年春种之前,西岐村只忙三件事——

一,确定南三山码头开在哪,快速建好后,紧接着又开始造船。造船的时候,孙抗战因为业务能力优秀,还特意去当了回总设计师跟监工呢。

二,帮村里需要改建房子的人干活,让他们尽早能回自家生活。

三,确定两个湖旁边的地道是相通的之后,在孙抗战的指导下,利用凸面镜、平面镜做出镜面光源,使地道白天能够正常视物;然后席泰平根据不同区域的温度、湿度区别,将不同地段的洞区分开,挂上将来要种什么类型蘑菇的牌子;这之后,表兄弟两个拉上大哥,再带着一批关系好的年轻人,在地洞里头搭起了好些种蘑菇专用的架子。

而且,说到种蘑菇,席泰平还根据境灵提供的那些资料,将平面铺土种植的方式,改良成挂袋种植。

席宝之前以为这个年代搞不到塑料袋,实际上是能够买到的,国内产量很低,并不太好销出去,如果这边长期订货,人家工厂肯定乐意供货。席泰平跟他爸确认过,能够买到塑料膜。

这样一来,用塑料膜装着配置好的基质土,挂在或铺在专用架子上,能比之前的平面铺土种植,少占用更多空间。换句话说,就是同样的面积,用塑料包的法子种蘑菇,产量会更高。

而且,塑料包即使被污染了,也不会一下子导致整体被污染,只用丢掉坏掉的那一包就行,管理上轻松很多。

这次要推广种植的菌种,都是出自席宝空间的。席泰平经过实验后,每种类型只挑了一种培育,基本上都选了生长期更短的那种。

地下没有充足太阳光,但席宝空间出来的大部分品种,只要是可长成无色的,都能适应无光、低光线成长,只需要在初期晒晒太阳,确认菌丝长成子实体了,就能转移到地下。

目前,席泰平已经确定地下种植的,有金针菇、草菇、平菇、猴头菇、鸡腿菇、变异白色版的环球盖菇。

至于银耳、木耳还有香菇,就得在地面上搭棚种植了。

这次好些老房子塌了,刚好多出许多砖瓦来,作为书记的席洪波发了话,干脆把那些砖瓦利用上,在村里空地上建了三个类似未来厂房的那种大的平房,分别用来种银耳、木耳、香菇。

日子热火朝天地过着,地下温度冬暖夏凉,恒定的很,很快就给了西岐村一个大惊喜。

第一批菌种是在二月底到三月初移到地下的,即使这第一批因为时间赶得急,培养的量并不多,那么长的地道,堪堪只被利用了靠近两边出口的地方。

靠近出口的两头,差不多都是用了三百米,这段距离里,大大小小的洞口共三十多个。

即使就种了这么些,等到六月初的时候,负责管理地下种植场的席泰平,还是被那凶猛的产量给惊喜到了。

“真是大丰收啊!”其他在地下干活的人,也是喜得要落泪,“菇子卖的可不便宜,咱公社又要大赚一笔了!”

“泰平,接下来是要怎么做?”因为在明面上,是席泰平想出了地下种蘑菇的法子,所以,关于菇子的事情,大家有什么都会先问他。

席泰平抚过一株洁白的、“毛绒绒”的猴头菇,“咱这产量太高了,若是卖新鲜的,供销社一口气不一定吃得下。而且,品质这么好的菇子,要是放坏了多可惜……这样吧,咱给摘下来做初步处理。”

“怎么处理?”

“就是简单的初步处理,”席泰平笑了,“洗干净、晒干了,变成菇子干就成。”

“就这样啊,那我们都能弄。”有人直接去拿了干净筐子来,“今儿就开始摘?”

“都长成了,摘吧摘吧,”席泰平笑着说,“你们先忙活,我先去跟我爷爷说一声,另外还得赶在夏收前,搭个新的大棚屋。”

有个大妈一边利索地摘着这个洞里的猴头菇,一边好奇地问:“怎地又要搭那种大房子?书记不是说,香菇、银耳、木耳各占用一个大房子就行了吗?”

“不是搞这些,”席泰平顺手摸了两个洁白的猴头菇揣着,“我想出新的种玉米的法子了,可以不再怕山玉米伤土质,今年夏种就得批量试试看。这个菇子,我偷两个回去吃啊。”

“哈哈,你拿吧拿吧,这大部分都是你的功劳,也该你先尝尝鲜的。”问话的大妈笑的直抖,默认了席泰平这幼稚的行为,旁边其他人听见了,也都是会心一笑,并不阻止席泰平。

他们更在意另一件事,“泰平,你真的想出办法来,可以一直种那个山玉米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