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苕切好后,她让窦晓霞、杨孟英帮忙拉磨,将切好的红薯磨成浆,裴静姝再用过滤纱布将磨过的红薯渣和浆分离,得到的浆液沉淀之后再晾干就是淀粉。
不过就这样卖淀粉也卖不出什么好价钱,还得继续加工成凉粉,这一步还要等几天才能完成。
裴静姝换算了下,一斤红薯出100克淀粉,100克淀粉能出两斤凉粉,两斤凉粉可以装十小碗,就算每小碗卖一分钱,也比三分钱一斤的红薯划算多了,这其中的利润还是非常可观的。
裴静姝赶集时看到有人卖凉糕,两分钱一小碗的凉糕买的人不少。几毛钱的东西大家或许买不起,但是一两分钱大部分人家还是拿得出来的。
张慧英帮忙做了活,裴静姝留她一起吃晚饭,不过兴许今晚在场的都是裴家人,她一个外人在这里显得格格不入,倒是非常客套地做完活就回家了。
杨孟英道:“你的这个三弟媳看似老实,实际上是个暗藏心机的,你少跟她来往,我一看就知道她不怀好心……”
裴静姝被她念叨得烦,含糊地嗯了两声。
第15章
秋天的天气干燥,被秋风吹了几天后,两簸箕的红薯淀粉基本吹干了,用手一捏就成粉末。
裴静姝正准备把晒好的淀粉搬回房间,一个穿着补丁衣服的黑瘦小孩跑过来,手上拿着一双鞋垫和鞋子,鞋子是小孩穿的,鞋垫则是她的尺寸。
“静姝姐,给你。”
这小孩就是何江,何婆婆的孙子。
“你给我这些做什么?”裴静姝没有接下。
“奶奶说要谢谢你,我们家里没有别的东西,她就给珊珊赶了一双鞋子,这个鞋垫是你的,让你不要嫌弃。”何江看上去瘦瘦小小的,嘴巴倒是很会说。
不过这小孩其实已经九岁了,学校也找人来劝过何家,让他去上学,可惜何家现在这种情况能活下去已经不容易,更别说拿学费。
现在这个年代像何家这样的贫穷人家还有很多,当下也没有那么多的扶贫政策,实在拿不出钱来的,也只能辍学在家。
何太婆年轻时是帮有钱人家绣东西的绣娘,有一手好手艺,会做鞋子鞋垫等。何江送来的鞋子非常厚实,鞋底是用几层竹笋壳打底做的,能防浸水还暖和,等天气冷了就可以穿。鞋垫也很漂亮,用红白黑三色勾勒着一对栩栩如生的小仙鹤。
现在的人穿鞋子时,喜欢在鞋底垫一张鞋垫,不过干活人家穿草鞋居多,布鞋可经不起磨损。原主倒是有当下比较“时尚”的白网鞋和水鞋等,多是顾明轩给她买的,以前原主也找何婆婆做过鞋垫。
“谢我什么,我什么也没做。”裴静姝没想到他们这么朴实,她不过举手之劳,就换来这样的回报。
何江把鞋子鞋垫放到簸箕边沿,一溜烟跑了。
想着何家那样的家庭,裴静姝也不好就这么白拿,等迟点凉粉做好再去还礼。
裴静姝取了一斤淀粉,加入适量冷水做成淀粉糊,又让两个小孩把锅里水烧开,加入搅拌均匀的淀粉糊,小火搅拌,待变色出锅冷却。
菜园地的葱蒜姜都涨得很好,裴静姝又用农场系统里兑换的菜油做了油辣子,加入赶集时买回来的酱油和醋,做出来的凉粉酸辣爽口,好吃不腻味。
不过红薯淀粉做出来的凉粉色泽没有豌豆粉和玉米淀粉做出来的好看,有些乌黑,但口感还是不差。
裴静姝盛了一碗淋上蘸料给何家送去,何婆婆见了满脸堆笑,好奇道:“你这碗里是什么东西?”
“这叫凉粉,送来给你尝尝鲜。”裴静姝说。
“哎哟!你每次做好吃的都给我送些过来,我怎么好意思?”
话虽是这么说,何婆婆看见裴静姝送过来的那一碗放着佐料,还有油星子的凉粉,口水就忍不住下咽。她拿只大碗盛装,又抽了筷子尝了口,满嘴都是香辣味,吃得连连称赞:“静姝,你这凉粉是用什么做的?这蘸料也太好吃了?”
“好吃你就多吃点,我想摘一点你院边的花椒。”
何婆婆自是满口答应,裴静姝又给她两块钱,当做鞋子鞋垫的本钱,何婆婆哪里肯要,推却道:“都是些粗麻线和烂布条做的,你要这样客气的话,今后我也不敢吃你的东西了。”
裴静姝见她执意不肯收,想着这老婆婆也是个有骨气的,便把钱收回来了。
“我最近在修房子,也没时间赶集市卖东西,不知何婆婆有没有意愿帮我卖凉粉?本钱不需要你出,赚的钱我们四六分,你四,我六。”
何婆婆一听,这不是天上掉馅饼的事吗?不过唯一的问题是这东西不知道好不好卖,定价高了,肯定没人吃得起。
“不知这东西要卖多少钱一碗?”何婆婆有些心动。
“卖两分钱一碗就行,就是我们平常吃饭的那种小碗。”裴静姝对时下百姓的购买力也非常没有自信。
“这样你会不会亏?你这些佐料怕是也不止两分钱。”何婆婆问。
“亏不了,你要愿意的话,下轮赶集我就给你做十斤,你先试试。”裴静姝说。
何婆婆看她一点都不像开玩笑,再加上家里还有一个病人要用药保着,何婆婆也不再扭捏了,“要是真能赚钱,我就只要三成,你一个人也不容易,那些材料成本样样是钱,你修房子也要钱,我这老婆子也活不了多少年了,不拿那么多。”
谈妥后,裴静姝去何婆婆的院子边摘了几串花椒,她打算用来泡点泡菜。
转眼又到了赶集的日子,裴静姝给何婆婆备了十斤左右的凉粉,让她带上用竹节做的蘸料筒,备好碗筷和清洗的水,去试试市场行情。
第16章
晨曦初起, 河坎乡的集市又迎来热闹的一天。东边入口处, 一名头发花白的老人背着一只背篓,找了一个绝佳的位置, 将背篓里的一桶一盆逐一拿出来。
路过的人看她揭开盆上纱布, 下面是从未见过的乌黑糕块, 便奇道:“老人家,你这卖的是什么?魔芋吗?仔细看又不像。”
“这不是魔芋,这叫凉粉,两分钱一碗。小伙子, 来一碗吗?”
“两分钱一碗?你那是多大的碗呀?”又有人问。
“就是这种吃饭的碗。”老人说着,拿出一只粗碗舀了两勺凉粉, 又浇上竹筒里的油辣子, 两小勺生姜水、蒜水和些许姜醋盐,撒上葱花,放到背篓上方的薄木板上。
那红红的油辣子配上绿油油的新鲜葱花,色泽艳丽诱人。
不过价钱太便宜了,倒让人不由生疑:“这东西是用什么做的?能吃吗?两分钱这么一碗,怕是好看不好吃。”
熟食卖的人少, 一般价钱也比较贵。一只包子就要四五分钱,而且还要票才买得到,农村做活的哪来那么多粮票,多半都是城镇人口才有。
“你买一碗尝尝看不就知道了。”另一个路人起哄说。
那人连连摇头, “没见过的东西还是不要乱吃。”
“我就不信能吃死人!早些年连观音米都吃, 这东西肯定比观音米好, 就冲着这油辣子,我也要尝一碗。大娘,给我来一碗。”一个背着二锤、钢筋杖等工具的壮汉豪气说道。
他帮人做了一段时间的活,赚了几个工钱,心头正高兴,不在乎这两分钱。要知道现在的油多金贵,两分钱有这么多油星子吃,也一点都不亏。
壮汉递了两分钱给何婆婆,端起木板上的凉粉就吃。那壮汉吃了一口,简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顿时味蕾全开,大口大口就把那碗凉粉吃完了,甚至连汤汁葱花都不放过。
“再给我来一碗!”那汉子觉得不过瘾,又要了一碗。
有人见他连续吃两碗,就问:“当真这么好吃?”
“你自己掏两分钱买一碗不就知道了。”那汉子说。
有人觉得好奇,反正两分钱也不贵,就当吃个新奇,便跟着买了。
这凉粉没什么怪味道,硬要说多鲜美也不至于,但胜在这调料实在太香了,使得这平淡无奇的凉粉增色不少,香辣爽口,让吃惯辣味的当地人十分过瘾。
“这个辣椒不够味儿,要是再辣一点就更好吃了。”有嗜辣的人评价道。
“老人家,这凉粉是用什么做的?吃起来有点像凉糕,又有点像粉条。”
何婆婆也没想到凉粉竟然这么好卖,有人开了头,没过一会儿就卖了大半,有的人甚至连吃两碗,反正便宜,吃多了还管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