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穆川叹口气道:“升官原是喜事,之前叛军作乱,前任上官们皆死在叛军刀下,想起来,众人不免心里唏嘘。”
众人不说话了,肖氏道:“官人以后好好当差,若方家有困难,咱们能搭把手就搭把手,也不算有负方大人。”
张氏也开解儿子,“老二媳妇说的很是,老二,升官是喜事,以后好好当差,不负皇恩就是了。”
李穆川也笑了,“阿娘说的是,是儿子想左了。”
李家家主升官,本是喜事,但因京城才遭叛军霍乱,且李穆川升的芝麻小官在京城里也不算个什么,故李家人并未大张旗鼓庆贺,只家里人并亲近族人、同僚一起吃了顿酒席。
陈氏思念丈夫,并未参加李家的酒席,派了一双儿女过来。
李家人的热闹暂且不提,只说那莫少卿家里也正在议论陈家之事。
莫太太因丈夫侥幸保留姓名,念佛念了有十万遍。莫太太只生了一子一女,另外两子一女都是妾室所生。莫太太的长子中过进士,携妻儿在外赴任。次子文武皆不行,在家打理庶务。三子才中了举,正在家准备下一科春闱。
莫少卿时来运转,正卿俞大人被叛军杀死,圣上升他做了正卿。
这一日,莫太太与陪房嬷嬷赵嬷嬷说话,“那杨捕头替老爷挡了几刀,虽说是职务本分,但生死关头,有几个人不是先顾着自己呢。咱们也该表表谢意。”
赵嬷嬷低声回禀:“奴婢着人打听过了,那杨捕头刚刚三十出头,亲生父母都去世了,家里留下个年纪轻轻的寡妇和年幼的一儿一女。前几天丧礼上,杨捕头的后娘很是闹了几出,她占着名分,杨捕头又不在了,还不知杨捕头的遗孀和儿女,要如何受人钳制呢。”
莫太太最恨那些心怀歹意的后娘小妾之流,家里的妾在她面前都服服帖帖的,庶子们也恭恭敬敬。听到杨捕头家后娘作耗,吩咐赵嬷嬷:“你明儿带些礼去看看,再捎些金银,去看看杨家孤儿寡母。若那后娘欺压人,你也帮衬两句。”
赵嬷嬷低头低头应了。
第二日,赵嬷嬷带着两个外院的管事媳妇和两个三等丫头,着四个小厮抬了两抬礼,大张旗鼓去了杨家。
刚进杨家门,只见黄氏立刻迎上前来:“不知哪家贵人驾到,老婆子这里有礼了。”
赵嬷嬷看她一眼,问道:“杨太太可在?”
黄氏忙道:“老妇人是她婆母,贵人有事尽可跟老妇人说。”
赵嬷嬷不搭理她了,旁边的管事媳妇呵斥黄氏,“我们要见的是杨捕头的遗孀陈氏,你没听到吗?”管事媳妇本想说你耳朵聋了,想想这是在别人家,不然定要骂到这老婆子脸上去。
黄氏心里发恨,仍赔笑道:“贵人莫恼,我去叫她来,她年轻不知事,若有不妥,还请您包涵。”
赵嬷嬷还是不理她。
待陈氏从厨房出来,赵嬷嬷看向她,只见她一身素衣,头上只一根银簪,虽年轻,却一幅心如枯槁的样子。赵嬷嬷再看这后娘,穿得比儿媳妇还华丽,心里哼了一声。
陈氏给赵嬷嬷行李,“杨陈氏见过贵人。”
赵嬷嬷拉起她的手,“好孩子,我不是什么贵人,我是大理寺正卿莫大人家的管事赵嬷嬷,我家太太感念杨捕头英勇,特命我来看看杨太太。杨捕头没了,不知家里日子可还过得去?”
陈氏看了一眼黄氏,回答赵嬷嬷:“多谢莫太太记挂,多谢赵嬷嬷关爱。衙门给了抚恤银子,目前日子还过得去。”
赵嬷嬷见她没有趁机提要求,暗自点了点头。她挥手让小厮们台上礼物,“这是我家太太的心意,请杨太太收下。”
黄氏忙道:“多谢莫太太,多谢赵嬷嬷,家里正艰难呢,一大家子吃穿嚼用,哪里不要钱。”作势要来收礼。
赵嬷嬷气得骂她:“这是我家太太送与杨太太的,不需她人经手。”
旁边的两个媳妇也开始帮腔:“听说老太太带着小儿子住进来了,这杨捕头没了,杨太太和哥儿姐儿的吃穿嚼用都没着落,怎地杨家老二不出去做工养活侄儿侄女,反在侄儿家住着白吃白喝了。”
黄氏母子被说的脸红了又白,白了又红。
赵嬷嬷又说见见两个孩子,陈氏把杨镇兄妹叫出来了。
待见到杨家兄妹后,赵嬷嬷点了点头。哥儿进退有度,姐儿温柔知礼。
赵嬷嬷问了几句,带了一干人走了,走前还叮嘱陈氏,有什么困难尽管去莫府找她,杨捕头拼死救下莫大人,莫府全家都是知恩的。
第23章 去莫家世简蹭饭
回去的路上,与赵嬷嬷同来的一个管事媳妇向赵嬷嬷说道:“我去打听过了,这杨家哥儿年纪虽小,却很有些担当,知道护着寡母。头先在一家私塾读书,听说是个会读书的,时常得先生夸赞,杨家原想让他走科举的。这下杨捕头没了,怕是要出来挣口饭吃养活寡母妹妹了。”
赵嬷嬷回家后,如实向莫太太回禀了。
莫太太想了想,唤来了莫二爷,问她:“家学里现下有几个人?”
莫二爷躬身回答:“回禀母亲的话,咱们家的三个哥儿,外加亲戚家的,拢共十三四个。”
莫太太又问:“可有读书成器,科举有望的?”
莫二爷顿了一下,“总有俩仨个略好些的。”
莫太太再问:“加个人可行?”
莫二爷又躬身,“听凭母亲吩咐。”
莫太太吩咐赵嬷嬷:“晚上我与老爷商量商量,若行的话,你明儿再去杨家,跟那杨太太商议,不若把杨家哥儿挪到咱们家来读书。咱们家的先生,好歹有举人功名,总比外头那些先生强上一些。”
赵嬷嬷忙拍马屁:“太太仁慈,这可是天大的好事,杨太太哪里有不应承的。”
夜间,莫正卿听老妻说了这事,点头同意,“杨捕头为救我而殒命,杨家哥儿又爱读书,咱们家正该帮他寻个好先生。回头再给他说个好亲,也好安一安杨捕头的心。”
莫太太笑,“老爷迟了一步,杨家哥儿已经说了亲了。”
莫正卿抚了抚胡须,“先接来读书罢。”说罢想了想,又道:“读书的事暂且这样,杨捕头身上的差事,他家哥儿太小,又是读书郎,无法干捕快。明儿你着人去杨家时,问一问,是等哥儿长大了再说,还是直接给家里旁人。不过,太不像话的,衙门里可是不要的。”
先按下杨家事不提,再说赵家这边。
赵书良很快听说李穆川升官之事,也是颇为惊喜。没想到二郎倒是个有运道的,李家办庆贺酒席时,赵家还主动上门送了一份礼,李家人也不好拒绝。
吴氏也很欣喜,跟丈夫商量,“官人,李家现下比咱家门第还高些了。”
赵书良笑:“怕甚,只要二郎有出息,李家定能看得上他。他若是个草包,也别耽误人家大好的女娘了。”
因李家前些日子忙碌杨家的事,赵世简不好过来捣乱。赵世简听到李穆川升官的好消息后,酒席还没办,就找个机会又上门了。
他是放学后来的,恰好是晚上,杨家兄妹也在,李穆川父子也在家。赵世简安慰了杨镇几句,厚着脸皮在赵家蹭了顿饭。因杨镇和赵世简在,豆娘三姐妹在厨下吃的饭。郑氏肖氏在正堂为众人添饭添菜。
吃罢饭,李穆川要问三个少年功课。李承业、杨镇、赵世简三人一子排开,躬身请教。李家其余人屏息旁听。豆娘一边假装收拾碗筷,一边偶尔听几句,还偷偷看了杨镇两眼。丽娘一直在厨房忙活。
李姝大摇大摆进来旁听,她一时给李泗新添烟丝,一时给杨镇等人续茶水。张氏见她一点不怕羞,捏捏她的脸。
李泗新见三个少年郎与儿子一起之乎者也说了半天,虽看着欣喜,奈何他老人家听不懂,只得按下性子等待。
说了半柱香的功夫,李穆川点点头,“二郎,你要加把劲了,镇哥儿和世简可都比你有悟性呢。”
李承业忙低头应道:“阿爹放心,儿子定会努力的。”
李穆川看向杨镇,“镇哥儿也要注意保养身体,不要学的太狠。”
是的,杨镇近日读书像着魔了一样,日日读到三更天。自莫家来人和陈氏相商杨镇读书的事,杨镇听说后,怕自己功课落后,去了莫家丢脸,更是勤学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