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公主搞事日常+番外(86)

作者:烟云一盏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就以东西两市为例,将商铺分为几等征收市场税,再加上每一笔交易百钱抽一的除陌钱的收入,不仅补上了免除针对商户的加税后造成的损失,总量已经超出往年商税收入的三成,这还只是长安一地。”宋璟汇报道。

“商户不觉得负担太重吧?”李隆基问。

宋相公可是订阅了西京小报的人,他很笃定地摇了摇头,“和之前政事堂预计的一样,改过之后是按照商户的资产收税,其实对于小户商户来说,他们的税赋是减轻了的。倒是有些豪商有看法,但是他们都买了专利,朝廷对他们的资产多少,是有几分把握的。”

专利局对卖出的每一笔专利都有记录,再看他们后续的经营规模,若是只盯着几家豪商计算他们的利润,再加上除陌钱的佐证,他们能赚多少钱一点也不难算。

这样一来,只要是靠经营专利局放出的那几门生意赚了大钱的商家,他们想要逃税是不太容易的。

不过这里头也有一个异类,车盟的利润其实和四轮车的专利关系不大,朝廷对他们的收益估计得不会太准。

但这都是细节问题,李隆基并不多么在意,他在意的是,朝廷终于将商税从按照人头收取换成了按照资产收取,这绝对是一种进步。

目前看来,商税改革还没有冲击商人们做生意的热情,而且因为专利局的出现,近半年来,无论是买东西还是卖东西的人都增多了。

钱财流动起来之后,才会鼓励更多的生产,才能让更多人以更小的代价得到产品,现在两市的繁华就是明证。

李隆基又和宋璟说了两句相关的细节,不仅说到商税的问题,还提到商人招工一事的后续影响。

是否有充足的、能满足生产要求的人力,这可能是保障这一模式继续下去的关键。

对这一点,宋璟倒是很乐观,他是个标准的儒生,对教书育人、广施教化一向无条件推崇。他提到义学那边已经教出了不少速成的手艺人,他们很快找到了活计。宋相公百忙之中关注了西京小报上的招工广告,上头普遍反应如果有上过义学的,优先录用。

“好像是因为义学里出来的人更伶俐些,不只是教授了手艺。”宋璟并不是很确定。

“他们还教算学和识字。”李隆基倒是知道得更多,这里头毕竟还有后宫的事。

宋璟表示很震惊,没想到源汝明这么下工夫,他哪里来的人手?于是就这个问题,君臣二人又说到了后宫在这里的出力。

既说到了这里,李隆基才想起自己好像许久没有去仪凤殿了,他倒也不是故意,就是没事想不起来去皇后那里。

不过这次有正事,他想到皇后上次提过的惠生院,觉得这件事的作用比想象得要大,便让高力士派人去仪凤殿说一声,自己今晚过去。

“宋卿留下来陪朕用饭吧,”李隆基对宋璟说,“堂厨那边朕让人说一声,让苏卿不必等了。”

第68章 万安观故事会

仪凤殿, 王皇后接到皇帝晚上要来的通知。

皇帝许久不来, 王皇后接到通知, 心中也不是全无波澜。

这时,陆尚仪向她请示晚上要穿的衣裳首饰, 王皇后想了想,反而将心中一点波澜都压下去了。

王皇后对陆尚仪一挥手:“不必换了,我觉得这样就挺好。”她见陆尚仪还有劝说的意思,又道:“放心,我又不是要和圣人对着干, 他这次来约莫又是有事。”

就像几个月前皇帝跑来和自己盖被子纯聊天, 说了大半个晚上嗣一夭折了他和武惠妃都多么心痛,今后宫中急救培训的事一定要好好抓一样。

王皇后在心里翻了个白眼。

陆尚仪又小心翼翼地瞥了一眼皇后现在的脸。

王皇后立刻笑了, 她轻轻摸了摸自己的脸说:“这样不好么?”她对陆尚仪笑, “咱们今日就来个‘素颜’朝天子吧!”

对于她离开仪凤殿之后那里发生的事, 李馥一无所知。

她正忙着处理万安观的人事内务。

十天前, 尹善和她弟弟相认, 尹善从她阿弟口中得知自家后来的境况:在她这个“不祥之人”离家之后, 她家的境遇却未能因此好转,反而是她阿耶很快就不知得罪了谁, 因此被人陷害, 丢官问罪。于是,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瞬间败落,而没过两年,她的双亲双双离世, 阿弟无依无靠,被卖为奴仆,这些年辗转多处,在杜钦若上京之后又成了他的书童。

尹善一听她阿弟的遭遇,就知道他一定受了不少苦。

但她回来禀告李馥的时候,却并未对李馥说半句多余的话,只不过是提了一句现在阿弟的处境还算不错,她见过之后也就放心了罢了。

李馥就知道她是这个性子,她也不深究尹善的弟弟到底是不是“过的不错”,只要知道那位书童确实是她阿弟,她就直接带着尹善找到了高阿翁,让他帮忙看能不能将尹善弟弟的奴籍问题解决了。

高阿翁当时就答应了,他对尹善其实还有印象,毕竟这是他亲自经手给李馥挑的人。

而且李馥还因此知道了高阿翁的一件伤心事,原来,即便是以高阿翁如今的权势和地位,依然不知他幼年分别的生母,如今身在何方,又是生是死。

那时,高阿翁对着尹善,难得感慨了两句,“彼时,某也不过是和你离家时差不多年纪。因缘难得,这件事于某而言不过举手之劳,却也是为某的阿娘积些福报。”

尹二郎的事交给高力士,李馥和尹善都十分放心,她今日得了陈延年从他义父那里带来的消息,说是这件事已经办妥,于是她现在正让陈延年向尹善转达这个好消息。

“虽然奴籍是除了,但你阿弟年纪尚小,离能顶门立户恐怕还要几年。义父本打算帮人帮到底,为你阿弟在京中找一户殷实人家收养,又或是找一找你们家的远房亲戚。不过你阿弟却说,他和那位杜书生说好了,这段时间他还是呆在他那里。”陈延年对尹善说。

尹善一时没有说话,李馥也不知道她上次和她阿弟说了什么,多年不见,尹善可能觉得自己对弟弟也没有太多指手画脚的余地。毕竟若非有义学的事,像尹善这样的宫女,要想出宫,除了特例,便只能等自己这个公主出降的时候了。

但自己又是个出家人。

李馥皱了皱眉,觉得自己早早出家,反而没能像玉真姑姑她们一样在宫外赚一座道观,好像有点亏。

陈延年在万安观久了,在李馥将这里当做师范院校管理的氛围下自觉生出了几分教导主任的气度,他看出尹善的为难,倒觉得有必要开解她几句。

“其

实依奴看,尹家小郎有自己的想法没什么不好,那位杜书生也是位宅心仁厚的人。”陈延年插口,见李馥和尹善都看向他,他又接着道:“且尹家小郎的意思是,即便是义父替他安排了寄养的人家,他过去一样是寄人篱下。既然如此,何不依然在杜书生这里叨扰?反正他欠杜书生的人情已经不少,杜书生也不嫌弃他。”

“且他也不打算长待,明年义学外院再开,他还打算在里头谋个半工半读的位置,那时候他也好有十四岁,义父已经答应替他说一声了。”

陈延年三言两语解释完了整件事,李馥想了想,也觉得尹二郎自己考虑的没什么问题。

只不过,那位杜书生好像真是有点太好说话了,无亲无故,他不仅损失了一个书童,还要搭上一份看顾对方的职责。

“高阿翁给那位杜书生留了银钱么?”李馥问陈延年,“尹二郎也算是我们万安观的亲属了,他的身价钱和拜托杜书生照顾他的花费,理应我们万安观来出。”

如果对方是纯粹的大发善心,那么就不能让好人吃亏;如果对方是另有所图,也要再提醒他一遍,尹二郎是有靠山的,让他不敢轻举妄动。

陈延年点了点头,“公主的意思奴会转告义父,义父会收下的。”这是公主不将义父的帮忙当做理所当然的知礼之处,义父当然会收下。顿了顿,他又似有深意地说:“其实杜书生常在义学帮忙,刘朝臣他们都和他很熟。”

陈延年的言下之意是,如果杜钦若将来反悔,或是遇到什么难处,万安观的人得到消息或是及时帮忙都一点不难。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