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好妈妈(186)

作者:雪上一枝刀 阅读记录 TXT下载

那天放学后,大宝因为是班长兼语文课代表,将收上来的一大摞作业送去了办公室,他的语文老师姓萧,很喜欢建民,经常给他上小灶,这次递给他一本书,让他趁着业余时间看看。

建民最近一两年特别爱看书,尤其是文学书籍,他当天晚上做完作业就迫不及待的打开书看了,萧老师给他的是一本散文集,其中一篇朱自清的《父亲》给了他一些启发,大宝决定写一篇文章送给妈妈当生日礼物。

二宝也觉得这主意很不错,于是,兄弟俩合力写了一篇文章《最可爱的妈妈》。

赵珍珍笑着接过来,打开稿纸认真看了起来:

我的妈妈赵珍珍是个又漂亮又勤快又好学又可爱的人,她平时工作很忙,但从来不会因为工作忽视对我们兄弟四个的照顾,尤其是我的四弟还很小,他特别怕黑,一到晚上就要妈妈抱着,妈妈从来没有嫌烦过,三弟也不省事儿,他从小就很爱哭,有时候我们哄不好,必须妈妈哄他他才高兴。

……

虽然我和二弟现在长大了,能帮着妈妈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了,但我的妈妈每天依然很忙,每晚最后一个睡下,第二天又是一大早就起来做饭,吃完饭领着我们四个去上去学,妈妈她是校长,学校里也有很多事儿要她操心。

我的妈妈每天都很累,但她每天都不喊累,每天都高高兴兴的,意气风发的走在路上的样子,就像一个英姿飒爽的女战士!

妈妈,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祝你生日快乐!”

赵珍珍看完后,走过去抱住了建民,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谢谢大宝和二宝,这个礼物妈妈很喜欢!”

一个人的精力是很有限的,特别是最近一两年,她花在工作上的精力比较多,下班回到家有时候还自学,用在孩子身上的时间自然就少了,对三宝和四宝还算精心,但对大宝和二宝的确疏忽了一些。

时间一长,对孩子的心理肯定不好。

譬如今天晚上的二宝,一开始她真因为建国是受凉了肚子不舒服,但当她看到二宝竟然愉快的喝完了姜汤,一大碗面条也吃完了,就知道孩子多半是装病了,不过,她也不会揭穿。

王建民是个大孩子了,有点不习惯这样被妈妈紧紧抱着了,但妈妈的怀抱特别温暖,而且身上的味道很好闻,他又舍不得挣脱开。

平城的秋天很短,满打满算也就两个月,以前还会下上几场秋雨过渡,然后迅速的进入漫长的冬天。但今年没有,一场朦胧的小雨都没有,没有雨,但却有风,进入十一月后,走在街上就是冷风,很快就能把人吹透了。

这天一大早,赵珍珍起来拉开窗帘发现外面一片雪白。

竟然下雪了!

她迅速穿上衣服,将煤炉捅开烧上热水,然后就打开门走到了院子里。

然而让人失望的是,地上的雪只有薄薄一层,而且天边已经很亮了,看着也不像能继续下的样子。

赵珍珍刚扫完院子,二爷爷端着小竹筐走过来了,里面是刚出锅的炸面鱼儿。

二爷爷笑呵呵的说道,“珍珍啊,瑞雪兆丰年,虽然这雪不大,但到底开了个好头儿,大概明年不会像今年这么干旱了!”

赵珍珍说道,“是啊,只要明年冬小麦获得了丰收,就不会闹起来大饥荒了!”

二爷爷点点头,说道,“珍珍,面鱼凉了就不好吃了,你和孩子们赶紧吃吧,不够了前面还有,我先走了啊!”

赵珍珍高兴的应了一声,本来她还打算早上擀面条,天气冷,让孩子们都热热的吃上一碗。现在省事了,柜子里还有点字紫菜,做上一锅紫菜鸡蛋汤就行了。

要说她的堂叔赵青山,虽然在外人眼里就是个普通的货车司机,但在赵珍珍眼里,真正是一个能人儿,现在这种时候,各种粮食供应都很紧张,但他却有本事从生产队那里买到价格公平的大豆和芝麻,买回来直接在外面的榨油坊榨成油,自家留一些,给父母一些,甚至还会分给赵珍珍一罐。

自从粮食供应紧张之后,油也越发难买了,赵珍珍每个月都有四两油票,但副食店经常缺货,有钱有票也还买不到。

即便是好过的年景,油也比粮食金贵多了,赵珍珍手头不缺钱,但堂叔更不缺钱,她若是提钱只怕堂叔不但不会收还会恼了,但除了钱,她也拿不出可以回馈堂叔一家的东西,只能算

了。

“建国建昌,慢点喝!汤还有点烫!”

二宝和三宝点点头,又拿起炸大面鱼儿大口大口吃了起来。

“赵校长在家里吗?”

赵珍珍听不出这个陌生的男子声音是谁,下意识的问了一句,“你是谁?”

何庆海和赵珍打过几次照面,就说道,“我是隔壁的何医生!”

不等赵珍珍吩咐,王建民就站起说道,“妈妈!我去开门!”

何庆海是隔壁何家的小儿子,是何俊生和何俊礼的小叔叔,何梅梅的爸爸。他一般不在家,偶尔周末才会回来。但其实,他的工作地点很近,就在不远处的公社医院。

听二奶奶讲,自从妻子两年前因病去世后,大概是怕触物思情,何庆海吃住都在医院,基本上很少回来了。

何庆海提着一个网兜进了院子,里面有几条新鲜的鲅鱼。

“赵校长,这是我朋友家里的渔船打捞上来的,你留下吃吧!”

比起肉来,鱼虾不值钱,但最近因为肉难买,鱼虾的价格也起来了,而且去晚了也买不到,这么两斤多大小的鲅鱼,一斤至少要四毛钱了,何医生还一下子拿来三条,那就是差不多三块钱了。

虽然何家的条件很好,但赵珍珍也不能要。

她推脱道,“不用了!也是巧了,我昨儿才买了鱼呢,何大娘前几天还说要做熏鱼呢,现在的天儿,大风里晾上几天用盐腌上就行了,这鲅鱼最适合做熏鱼,何老师还是自己留着吧!”

何庆海没想到这年头,很多普通人家吃玉米饼子都不敢敞开吃,赵校长却不要送上门的鲅鱼!他愣了一下,盯着对方秀丽的脸庞看了两眼,不知为何想起了亡妻。

王建昌自小最喜欢吃鱼,尤其爱吃鱼饺子,他此刻已经喝完鸡蛋汤,看到妈妈不肯收下鲅鱼,就很拆台的说道,“妈妈,咱们的鱼不是昨晚已经吃了吗?”

赵珍珍听到这话又气又觉得好笑,第一次有打孩子的冲动。

何庆海被三宝逗笑了,说道,“赵校长你就别客气了,我先走了啊!”说着将网兜往地上一放,转身就走了。

建民他们有炸面鱼儿可以吃,腾腾却是一连两天没吃到姥爷的爱心早餐了。

第一天的时候吴清芳还以为是父亲有事儿耽误了,但第二天等在路口吴校长也没出现,她看着一脸失望的儿子,说道,“腾腾,你不是已经吃了玉米馍馍吗,姥爷的口粮也不多,要是都给你吃了姥爷就得饿肚子了,咱们先去上学好不好?”

腾腾点了点头。

吴清芳很担心父亲吴校长,本来准备中午的时候偷偷去科技部看看,但没先到中午有个小朋友突然发烧,忙前忙后张罗了半天,午休时间就过去了。

第93章 (修改)

俗话说的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农场科技部的人员不算多,一共有二十多人,全市范围内的推广工作已经结束,现在不用下地劳动了,大家在一起主要的工作是收集资料撰写论文。人变得轻松了之后就容易拉帮结派,他们科技部很快分成了两帮,一般是平城大学的,一帮是鲁省大学的。

项目组建立初期,第一批人都是王文广和梁校长亲自挑选了,后来项目建立试验田的时候,发现科研工作的日常劳动量也很大,就扩充了一部分人员,报名的人很多,当时李场长也参与了甄选,在学历和阅历的基础上,首要考虑的就是年轻力壮,而且为了平衡,不能只从平城大学里找,还从鲁省大学选了三个人,小高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二十多人在一起开伙,即便一个个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时间长了也会产生矛盾,比如关于吴校长总给外孙送吃的的这件事儿。

绝大多数人对这件事儿还是很理解的,吴校长虽然年龄大了,以前又是德高望重的老校长,但来到项目组后,他非常任劳任怨,因为专业上不对口,虽然挂着总顾问的名头,但他实际能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几乎没有,吴校长大概也觉得自己有点名不副实,就尽可能的多做点活儿。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