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64)

作者:凯歌鲁凯 阅读记录 TXT下载

等了好久才到了下班时间,几个人走过来进了寝室。

“我是高春兰妈妈,你们知道她辞职后去哪个厂吗?”

“不清楚,我们不熟,她来的时间不长。”

“你们知道谁跟她熟吗?”

寝室里安静下来,几个人都靠着床铺准备小寐。

长时间的平静,王丽华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她们身上。谁没有母亲了,有个人看不下去了说道:“你坐会儿吧,那个跟她熟的女孩还没回,等她回了你可以问她,你等会吧。”

这句话像灶堂里的火星,总算燃起一点希望了。

第三十一章

这个社会有人醉生梦死,有人步履维艰;有人欢歌,有人落泪。同样的时段,有人觉得是朝夕须臾,有人认为是时光悠悠。有人悲秋,有人伤春。其实从哲学家的角度看,日出何喜,日落又何悲了?

王丽华在寝室里候着,这段时间长得像是跨越了历史的长河。

中午下铺的四人要上班去,王丽华赶忙从寝室里退了出来。

“你就坐寝室吧,里面没值钱的东西,重要的东西我们都随身带着。”总算有人说话了。

不久,那个中午加班的女孩子回寝室了。王丽华粗略地介绍了自己。既然是高春兰母亲,小轩心底里把她当客人来招呼。

“你吃过中午饭了没有?没吃的话我带你吃饭去。”

王丽华心头一暖,说道: “ 吃过了,早吃过了。你跟高春兰熟吗?”

“嗯,我第一次出门,来到这厂里,她关照了我,我心里把她当我的姐姐。”

“她起先在这厂里,怎么辞职了?”

“这厂最近业务量小,加班得有关系,不加班就拿不到多少工资,她就辞了。”

“那你知道她去哪了吗?”

“不清楚,春兰姐说过她再找家厂子,如果有时间了,她会过来找我。”

“那是说你也不知道她去哪了?”

小轩点了点头。

本来怀有的希望像是沉入了深海,她不由得叹了口气,深圳这么大,找她,从何找起?

这点微妙的变化小轩看在眼里,她不解春兰姐妈妈为何跑这么远来找她。

“阿姨,你找春兰姐有什么急事,跑这么远。”

王丽华把高春兰瞒着她退学跑来打工赚钱告诉了她,说完后,两人都沉默了。对王丽华,一方面对高春兰擅自做主不顾自己前途来打工气愤,另一方面仔细想来,女儿之所以不上学恐怕也是为了减轻她的负担,瞒着她是怕她不同意吧!这时候,生活的温情对人似乎也是种惩罚。

对小轩来说,春兰姐跟她说家里没钱出来打工,她也没料到春兰姐竟然是自己偷偷跑出来的,这些零碎的情节来不及做什么分析,但情感上已经触动了她。

“阿姨,春兰姐应该就在附近的厂里上班,她说她有空会过来找我的,要不你在这里住几天,说不好哪一天她就过来了。我知道你现在没见到她人,担心她的安全,你不用担心,春兰姐不会有事的。她办了暂住证,警察不会抓她。哦,对了,阿姨,春兰姐肯定在附近哪家厂里,她罚款后办了暂住证,暂住证只在一个镇有效,春兰姐肯定还在龙华镇。”小轩作出这个判断,情绪打起来了很多。

“警察罚她款了?为的什么事?”王丽华紧张起来。

“阿姨,不要紧的,没什么事。没有暂住证被警察抓住就得罚钱。像你没有暂住证,在街上要是被警察盘问拿不出暂住证,那也得罚钱。”

王丽华没有听得太明白。但看小轩的表情,这不是个严重的事。

“什么是暂住证?”

“外地人都要办的证,跟户口差不多,暂住证就是外地人暂时住在深圳,只有本地人不用办。”

小轩这个解释让王丽华心情稍微安稳。但这番话也让她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没暂住证在街上碰到警察就会被罚款,罚一次款两百五十块钱,快半个月的工资,这个风险是不好担的。难道不去找春兰,真的在这里等着她过来?万一她忙得没时间,那得等到什么时候。

“在这里等不是办法,你有暂住证吗?能不能借我?”王丽华知道自己说话过分了,又补充道,“我上街的时候你借给我,我押两百五十块钱给你,证要是没还给你,你就不用给我钱。”

“阿姨说什么了。春兰姐帮过我,你说的这个都是应该的。你不说我也会提出来了。但有什么话说什么话,你别生气,我没暂住证,我舍不得花那么多钱去办暂住证,平常几乎不出厂子。这春兰姐也知道的。但你要借暂住证的话,我们寝室两个人有,但我跟她们也不是很熟,我看你把钱押给她们,再每天出点使用费,这样她们应该就会同意。”

“好的,那你帮我跟她们说说。时候不早了,明天我过来找你拿暂住证,如果高春兰来找你了,叫她在厂里等我。”王丽华准备起身,时候不早了。

“阿姨去哪?找好住的地方了?”

“没,时间也不早了,趁天还没黑,先去找个落脚的地方。”

“阿姨可以住我们寝室,上铺都空着。”

“寝室可以住吗?会不会有人查?”

“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有人查的。”

“不会带累你吧?”

两人互相谈着话,小轩都忘了休息,上班时间又到了。

第二天,王丽华拿着借来的暂住证逐个工厂打问着,这也开启了她碰壁跟灰心丧气的一段日子。

高春兰进厂后,这个厂订单多,交货任务大,全体工人两班倒,一周轮换一次。基本工资每个厂都差不多,都是执行深圳市最低工资标准,每个人是没有多少差异的。月底钱是多是少,全在加班。正常工作时间八小时,这部分时间得到的是基本工资,加班时间额外再算。

白班晚班两班倒,一个班十二个小时。人每隔十二小时一换,机器基本上没停过。高春兰刚进厂,先上一个白班后轮换到晚班。

对高春兰来说,先前那厂每天能加班五个小时,一天上十三小时班,这里两班倒反倒只有十二个小时了,每天少了一块三毛七。工作两天后,她壮着胆子问组长能不能再加两个小时班,组长好奇地看着她,两班倒很少有人要求要再加班。

“一天都十二个小时了,你还嫌不累 ?”

“累是累,可得赚钱。”高春兰接着又给组长说好话,希望能有这个机会。

“既然这样,现在我们交货任务也重,你就多加两个小时吧,但要保证产品质量,次品要是太多要扣钱的。”

以后,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天上完十二小时的班之后,同班的工人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去睡觉,高春兰还在流水线上额外加两小时班。流水线占据了她的青春时光,一个个元件把她手磨粗糙了。除过吃饭、睡觉,再没有时间精力来考虑一点点事情。每天清早进厂区,出来时已是星月高挂。

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作也许不需要多少文化知识,却要极大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高强度的劳动,软弱的人一天也干不下来。当我们看到市场里各种各样工艺美观的产品时,是否会想到工人背后的艰辛。新闻时常报导中国对外贸易额屡创新高,有谁会想到厂房里的廉价工人,他们默无声息,注定是被遗忘的对象,鲜花、荣誉永远是属于台上那些人的。

广东沿海地区,大大小小的厂房是城市繁华的后盾跟源泉。如果要饮水思源,这些厂房每年生产多少产品,这些产品又上缴多少利税,给城市创造多少价值,而这些价值的直接创造者是厂房里白班晚班倒的工人。

当代中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一般的观点认为人口多是国家的负担,但农村人口从来不是国家的负担。农村户口不要国家发工资,也没有医疗保障、社会保险,吃的喝的都是自己种出来的,一年的公粮、购粮还交了不少,对国家尽了义务,完全并没有增加国家的负担。

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生产力的解放是中国腾飞最重要的因素。之后又是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进入工厂,才有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才造就了中国发展的奇迹。那些外出谋生的人,在农村的广阔土地上锤炼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品性,只有他们能胜任流水线上高强度的工作。

上一篇:吃藕下一篇:我心上的人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