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为本(农)(131)

“请首领称王!赐我炎军王师之名!”

“请首领称王!赐我炎军王师之名!”

“请首领称王!赐我炎军王师之名!”

……

五万炎军的齐声呼喊,声势震天,足有一刻方停。

府城内外的百姓,自然是都听得清清楚楚的,消息很快便传开。

不管是有人隐晦示下,还是自发领会上意――毕竟世上从不缺擅长审时度势的聪明人,总之夏简戟称王这事,呈现出了众望所归之势。

因为紧随其后的是,陇西、关内、凤翔府和长安府辖下各县,相继上呈万民书,请愿夏简戟称王。

就连山脉相隔的川蜀之地,其中各府随后也都上呈了万民书,衷心请愿夏简戟称王。

在此期间,更有各地士林中人、商界中人和各行各业之代表,到达凤翔府城,热烈请愿夏简戟称王。

这般众望所归之下,夏简戟终于答应了称王:“冬至那日,于长安称王。”

此时,正值夏收。

凤翔府中的上等良田里,所种皆是‘高产二代’杂交小麦,又有火粪、绿肥、拌种剂和治病杀虫液等增产保产之好物,加之风调雨顺,凤翔府得了个大丰收!

亩产竟果真有七八百斤之巨!传言竟并未有一丝一毫的诓骗!

就连那些下等贫田里,种的分发给他们的黄米、粟米和豆子等杂粮,也都有往常丰收年景里的两倍之多!也是大丰收啊!

值此大丰收之时,得知炎军首领要在冬天时称王,农人们自然而然就将称王这事,视为了一个吉兆!

夏首领刚一答应称王,田里粮食就大丰收,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夏首领果真是天命所归之人,上苍都要以大丰收庆贺他称王!

于是,在夏简戟称王这事上,百姓们是万分期待的,到这个时候了,就真的是众望所归了。

等以后农人们发现,他们一年两年直至每年的麦子,都能亩产七八百斤时,他们前期时总是能归咎到其他合适的‘吉兆’上去的,直到每年都有这个亩产,最后习以为常了,才会慢慢不再去牵附什么吉兆。

……

称王是为之后的称帝做准备,如果不想以后劳师动众,那么在称王的时候,就要把都城和国号这些,大致定下来。

称王的王号,就是以后的国号,称王的地点,就做以后的都城。

刚好,大昭花了十来年时间,耗费无数民力建造的长安西京皇宫,宫殿都还很新呢,能捡个现成的住。

历史上有数个王朝定都于长安,那索性以后便也定都长安好了。

就算不把长安当做称帝后的都城看待,去长安称王也更方便,地方都是现成的,比在凤翔府府城要好多了。

都城暂时定下了,至于要定什么王号?或者说以后要定什么国号呢?

中原这块大地上,王朝更迭无数,好些个国号都已经被用了,倒是有些难想 。

从古至今,已有好些个重复的国号了,后人为了区分,或在国号前冠以方位——如:西夏,或在国号前加‘后’字用先后区分——如:后唐。

夏简戟并不打算取一个已用过的国号,最终决定:“我们既称炎军,那便将王号定为‘炎’吧。”

不是没有人想到用‘炎’做王号,但‘炎’这个字,都知道是取自‘炎帝’,而众所周知的是姜秾乃炎帝后人,若是以‘炎’做王号——以后还要做国号,未免会让人将王号国号,与夏简戟之妻姜秾联想起来……

不过,既是夏简戟亲口说出来的,葛蕤点明了这方面顾虑,而夏简戟依旧坚持用‘炎’做王号――更甚至做国号,那也就依他的了。

在葛蕤这里,他是很喜欢姜秾这个晚辈的,既然夏简戟有心、不想法避讳,那他又何必去多劝呢?秾娃儿那个孩子,当得起这份不能言明的殊荣。

当然,明面上的说法,肯定是要遮掩一二的。不管世人和后人私下里怎么议论,但记在正史里的,还

是要渊源深厚、涵义高深才好。

“我中原百姓,莫不是炎黄子孙,以‘炎’做王号可时时告诫夏某及吾子孙,勿要重蹈大昭之覆辙,需得时刻心系百姓之安乐!

且炎帝起于姜水之畔,我炎军又起于姜水之源,夏某承炎帝之志,如今亦是坐拥炎部旧地,定王号为‘炎’,再合适不过。”

称王地点定在长安,王号确定是‘炎’,之后就要开始把六部各司等,这些朝堂及地方机构的章程拿出来。

讨论过后,一致认为大昭的部司官职设置,本身上是没问题的,有问题的只是坐位的人。

于是,最后决定了承袭旧制 ,只在六部之外多加了一个‘农部’。

……

时间过得很快,本来是早就应该要到长安去了的,但姜秾忙于陇西和关内的农事,夏简戟也愣是没打扰她,等到她主持完秋播之后,才出发往长安去。

路上无聊,一日姜秾坐在马车上时,突然就想到了:

夏简戟称王后,她的身份也就随之改变,她不再只是一个起义军首领之妻,更不再是一个农妇,而是要变成王后了,以后或许还是皇后……

她再如何一心种田,也知道等她的身份变成王后――甚至皇后之后,再想要合离,就很难很难了。

那时候的她与夏简戟,不再是一对普通夫妻,夫妻关系破裂之后,只有‘褫夺后位’,没有夫妻合离一说。

姜秾意识到,当初她说的,只暂时占着夏简戟妻子的身份,等他找到心爱之人便合离这事,亟待解决。

两人究竟是合是离,都要在夏简戟称王之前商定,否则就再无转圜之地。

第93章

十月将近, 天气日渐转凉, 距夏简戟冬至称王之日已经不远了。

文臣武将一生最高兴莫过于拜相封侯,功成名就一身荣光时, 一干人喜笑颜开拥簇着夏简戟, 浩浩荡荡往长安而去。

夏简戟和姜秾等人素行节俭, 有此带头作用之下,炎军上下的文士武将, 都没有养成乍富之后就极尽奢靡享乐的陋习。

因而随行的行李都很简单, 从凤翔到长安去的车队规模, 连当初升和帝从长安急急逃回故都时的一半都没有。

轻装简行,行进速度自然不慢, 走了三天就到了。当然到底是有车马辎重,还有家眷随行, 不比全速日夜行军, 没能一日夜就从凤翔跑到长安。

说起来长安自古就是名城古都, 却也难免岁月侵蚀, 若非已亡的升和帝对古都长安有着深厚情节,历时十来年修了西京皇宫, 为了与皇宫相配又修缮了城墙和城中道路, 恐怕这长安或许就是一副陈旧老城的样子了。

哪还有眼下这城墙巍峨, 道路平整, 房屋片片?

姜秾他们进城的时候,有诸葛评、葛蕤和王五七等人出城迎接。早在刚一决定冬至日在长安称王时,他们就到长安城这边来做准备了。

“出于安全考虑, 那些自发想要沿街跪迎王上的百姓,臣与葛师商议后最终驳回了他们的请求,只让他们用清水净街,表了他们的心意。因而今日,百姓皆屋内避道,王上进城行进时都会很清净。”

关于空无一人的街道,诸葛评解释道。

姜秾侧坐着,透过马车窗棂望向宽阔的青石大道,还有道两旁古色古香的屋舍……

真不愧是数朝古都,它自有独特的气韵,让人不知不觉沉迷其中。

只是她的心不静,不能全身心投入其中,领略古都之气韵。

昨晚在城外修整,今早收拾好了踏着吉时启程准备入城时,夏简戟莫名就把她拉到了他的五匹骏马拉的大车上。

他说:“秾妹,今日入主长安,为夫想与你同乘一车。”

他说话时的语气和神情,她说不清哪里不同,但就是与往常格外不同,不同的让她的心一晃,竟似不知如何安放才好。

直到这会儿,都还喧扰着她的心,让她不得平静。

所以,是合是离那事真要快点商定才好……

诸葛评与葛蕤相比,后者已是六十知天命之年,虽然身体尚且健朗,但等迎接到夏简戟的人了,也只是乘车在后面随行。而尚才不惑之年的前者诸葛评,还算是年轻力壮,这会儿正骑着马,随行在夏简戟车旁。

“皇宫可曾收拾妥当?”夏简戟询问道。

‘天子架六,诸侯架五’,因为他还未称帝,算不上真正的天子,他今天进城依了诸侯礼制,乘坐是的五匹马拉的车架,很好地遵循了古礼。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