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孜下意识的点了点头,接着又肯定的说道:“可薛宝钗不会因为这件事就嫁给贾雨村的。”
林海笑了笑:“可是,如果贾雨村以皇商的身份,或者是薛家的家主为饵的话,你说薛家那位会怎么选择呢?”
“你的意思是说……”贾孜睁大了眼睛:“贾雨村看上了薛宝钗,于是便半强迫的逼着薛家将薛宝钗嫁给他;而薛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便同意了这桩婚事?”
林海捏了捏贾孜的脸,轻轻的点了点头,表示了赞同:由于薛蟠不断的惹事,薛家的家主已经由薛蟠换成了薛蝌。薛蟠自然不会甘心,必然会想方设法的拿回家主的位置。而薛蟠想要再次成为薛家的家主,只要让薛家再次拿到皇商的身份就可以了。因此,如果有人以这个作饵利诱薛蟠的话,他还真是什么都会答应的。
贾孜不在意林海落在自己脸颊上的手,而是悻悻的说道:“那薛蟠还真是缺了大德了,那贾雨村不只又老又阴险,还是有名的克妻克子呢!”
林海笑着拥紧了贾孜:“这件事说起来也是那薛姑娘自作自受。如果当初她没有利用贾雨村的心,主动约贾雨村到酒楼的话,又怎么会被贾雨村盯上?”
贾孜愣了一下,这才反应过来林海误会了薛宝钗到酒楼的原因:这件事,薛宝钗自己自然无法辩解,难道她还能说自己想要算计别的男人结果被反算计吗?本来她就已经因为和贾雨村的事情被人嘲笑了,要是再加上林晖,那些人还不一定说成什么样子呢?而贾雨村却是朝廷官员,就算是人品有问题,人缘也不怎么好,可这件事还不是他说什么就是什么,薛宝钗只能吃下这个哑巴亏。
不过,就算是林海误会了,贾孜也没打算将事情的真相说出来,而是任由林海继续误解。
其实,林海还真的猜对了事情的大部分真相:自从那天贾雨村在酒楼见过了薛宝钗后,就一直对薛宝钗念念不忘的。毕竟,薛宝钗虽然不是出身于贵族世家,可却姿容秀美,气质出众,贾雨村一见之下就觉得心里痒痒的。正好这个时候,薛姨妈又求到了他的头上:当年薛蟠在金陵犯的案子还是贾雨村帮着解决的。因此,为了薛蟠的家主之位,薛姨妈再次求到了贾雨村的头上——薛家那些人都说了,若薛蟠能够让薛家重获皇商的身份,就将家主的位置重新交给他。
接着,贾雨村就以皇商和家主的身份为诱饵,利诱了薛姨妈,进而将薛宝钗娶到了手。薛宝钗也因此而成为了贾雨村的第三任正妻:贾雨村的元配嫡妻是他还未中进士时所娶的乡下女人,贾雨村本来就看不上她,在做官之后看她就更加的不顺眼了;好不容易熬到了那个女人逝世,贾雨村便将自己是宠爱的妾室娇杏给扶为了正室,娇杏前两年也终于为贾雨村生了一个儿子;然而,在进京途中,娇杏母子却惨遭不幸。那也是贾雨村唯一的孩子。
不过,贾孜倒是冤枉了薛蟠:薛蟠虽然混蛋,可对薛宝钗这个妹妹还是不错的。他并不同意将薛宝钗嫁给贾雨村;就算贾雨村曾经帮他平过金陵的案子,可是他也是给了贾雨村银子的。这是银货两讫的交易,他不觉得自己有什么欠贾雨村的。因此,贾雨村提出想要娶薛宝钗为妻的时候,薛蟠当时就跺着脚有大骂前者“痴心妄想、白日做梦”。
然而,即使薛蟠反对这门亲事,可薛姨妈却是同意的。虽然薛蟠经常将薛姨妈气得胸口疼,虽然在薛父去世后,薛宝钗一个姑娘却撑起了整个薛家,可是对薛姨妈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薛蟠这个儿子:为了薛蟠,她可以付出一切。在薛蟠失去了家主的位置后,薛姨妈就十分的不甘心:虽然薛蟠不大在乎,可是薛姨妈却知道家主这一位置意味着什么。因此,现在有机会帮薛蟠夺回家主的位置,薛姨妈自然不会放过。
至于薛宝钗那方面,在薛姨妈看来,贾雨村虽然年纪大些,可到底是有前途又风光的朝廷大员,薛宝钗的年纪不小了,嫁过去又不是做妾,是朝廷的诰命,薛宝钗又有什么可抱怨的?比起那个嫁给窝囊的贾政做所谓平妻的傅秋芳,不是强多了吗?
王夫人对于这桩婚事也是赞成的:薛宝钗已经坏了名声,自然不能再嫁给贾宝玉了;而贾雨村是新晋的朝廷新贵,新皇眼中的红人,如果能够与其扯上关系的话,对荣国府也是有好处的。
看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妹妹,看着好像占了大便宜的薛姨妈,看着欢天喜地的给薛宝钗准备嫁妆的王夫人,薛蟠反对无效,最终怒气冲冲的离开了京城,跟着朋友去外地做生意去了。
最终,薛宝钗虽然不甘,却还是含着眼泪嫁给了贾雨村。
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就在薛宝钗与贾雨村有成亲的当天,一封震惊朝野的奏折就被快马加鞭的送进了京城,送到了新皇的书桌上。
作者有话要说:总觉得那句“钗在奁中待时飞”另有深意,于是就将宝姐姐嫁过去了
小剧场:
贾宝玉:袭人不要我了,晴雯不要我了,宝姐姐不要我了,林妹妹,该怎么办
史湘云:太好了,宝姐姐终于嫁给别人了。没人再跟我抢宝玉了
薛宝钗:以后我也是诰命了,比史大妹妹强多了。史大妹妹以后见了我,要请安的哦
薛蟠:妹夫的年纪都比我爹都大,太可恨了
贾雨村:又要娶媳妇了。不过,怎么感觉我不会有儿子了
贾孜:帽子还有可能变色哦
第129章 战事起&兄弟情
海疆出事了。
一些海上的小国与沿海的大商户联合起来, 控制了沿海重镇,妄图建立一个可以和朝廷分庭抗礼的政权。他们甚至发出了所谓的国书:若朝廷认可他们的政权,承认他们的地位, 则平安无事;否则,他们就要与朝廷兵戎相见。
战争, 消耗的绝不只是国库里的银子,而且还有很多无辜的生命。古往今来, 有无数人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这其中不只有为国捐驱的将士,还有很多普通无辜的百姓。战争一旦爆发, 会有多少人流离失所,又会有多少人家破人亡……
因此, 到底是要承认那狼子野心之辈的地位,换取暂的安宁, 还是以武力将那些蛮荒之徒赶出海疆, 收回被强占的沿海城镇,朝中大臣分为了两派,一直争执不休。
主和派主张不能开战:国库的银子本来就不充盈,一旦开战,必然要调动大部分的库银;万一在这个时候再发生点别的事的话,那么国库的银子就更加的难以支撑了。更何况,新皇完全掌理朝政的时间并不长, 先帝的几个儿子至今还对龙椅虎视眈眈,新皇怎么都应该先稳定朝局的。至于那些蛮荒小民,等到朝政稳定、国库充盈再收拾他们也不迟:反正那些海上小国也不过是来自蛮荒之地的跳梁小丑罢了, 土地贫瘠,财物匮乏,工艺技艺也十分落后,就算暂时放过他们,也不用担心酿成什么大祸。
主战派则主张坚决不能妥协:若这么轻易遂了那些狼子野心的蛮荒小国的心愿,岂不是会让他们觉得朝廷怕了他们?这样就会使他们更加的嚣张,也更加的贪得无厌……更何况,如果不趁着他们立足不稳的时候收拾了他们,将来还不一定会闹出什么事来呢!
贾孜作为京畿大营的节度使,自然是坚定的主战派:贾孜经历过战场上的血雨腥风,她知道一旦开战会是什么样的场景;可是,她更知道人心不足蛇吞象的道理:如果不是上皇之前一起容忍那些海上小国对沿海城镇时不时的滋扰,令他们的野心、气焰大增,他们怎么敢公然挑衅?若新皇这一次选择了退让,那么一定会酿成更大的灾祸。
因此,看着那些主和派的大臣们在那里唾沫横飞的说着开战的种种弊害,贾孜的眼角不自觉的抽了抽,拳头也捏了起来:真想把这些懦夫都狠狠的抽一顿,让他们彻底的闭嘴——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拿了那些蛮荒小国的好处,所以才会这么不遗余力的替其说话?
坐在宽大的书桌后的新皇头疼的揉了揉的额角,将目光转向了一直沉默的贾孜:“贾将军的意见呢?”
“回皇上的话,”贾孜从武将的队伍中站了出来,恭敬的道:“臣以为,这一战我朝根本没有丝毫退缩的余地。”贾孜说着,在那些主和派的人群中扫视了一圈,才接着说道:“这是皇上即位以来的第一战。如果皇上选择忍让,那么让他人如何看待皇上,又让史书如何评价皇上。”虽然贾孜并没有明确的说出来,可是她看着那些主和派大臣的眼神就好像在说:敢情到时候挨骂的不是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