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们背着枪列队走着,在看到一个穿白连衣裙的年轻姑娘经过时,都不由得多看了两眼。
池槿秋虽然头发剪的很短,但因为五官漂亮,身形玲珑,加上眉目之间自带一股英气勃勃的感觉,虽然走得极快,但还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一众看见她的士兵忍不住交头接耳低语。
“这是哪家的姑娘,怎么还呆在城里?不知道太原也不安全,要打起来了吗?”
“不会是走丢了,回来找亲人的吧?”
“如果是的话,咱们得赶紧护送他出城……”
“你们着急啥?没看见人家胸口上挂着记者证吗。都到这个时候了,没点胆识,哪家姑娘敢独自在这里跑,不怕被攻来的小鬼子给糟蹋喽……”
“原来是战地记者……她一个小姑娘敢到处乱跑,也是了不得啊……”
池槿秋没听到身后的议论,也没注意到周遭不停断士兵侧目眼光,只觉得两边的街道,建筑屋子虽然陈旧,但是生活气息浓郁,雕楼画栋,亭台楼阁应有尽有,一副淳朴古城的景象。
这样的古城,原本该热闹非凡,满街游客。可现在除了兵,周遭的酒楼食摊,全都人去楼空,大门敞开,空空如也。本来抱着出来买点吃得池槿秋,只能捂着饥肠辘辘的肚子,一路跑到了城南客栈。
客栈里的老板伙计都不在,现在被军队给征用了,一楼大厅里有很多士兵正坐在二十来张小木桌旁吃午饭。看见她进来,都不约而同地停下筷子看她。
被这么多兵哥哥注视,池槿秋心里有些不自在,扭捏着找到一个军官样的人问:“大叔,请问楼上还有住客吗?”
“莫得人喽。”被她喊大叔的军官放下手中的筷子,掏出一杆黑漆漆的烟杆点燃烟,狠抽了一口,吐着白烟,斜看她一眼,操着浓重的川音道:“妹儿,你来找人蛮?怕是找不到咯。”
“噢,我知道了,谢谢大叔。”离大哥跟她约定好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好几天,按照大哥说一不二的性子,还有大嫂即将临盆急需他这个丈夫在身边照顾的事,大哥不等她也是情理之中。
倒是眼前这个军官,还有他身后那群喝着稀粥的士兵引起了她的注意。
已经步入九月中下旬,天气渐渐转凉,随时都在下雨。池槿秋因为存了要讨好大哥的心思,这两日就穿了两件衣服在身上,都还觉得凉风飕飕。可眼前这群不到两百号人的士兵,却还穿着单薄的短衣短裤,脚穿漏风的草鞋,她都替他们冻得慌。
而且这群兵各个黄皮寡瘦,身上没佩戴什么武器,反而人手一只烟杆,一边抽烟一边喝着稀粥,说话带着及其浓重的四川口音。池槿秋几乎不用多想就知道,眼前这群兵,一定就是历史上第一批出川的川军!
第057章
提到川军, 大家可能想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无川不成军”。
从1937年九月第一批川军出川伊始, 国民军队里, 几乎每五个士兵里就有一个川兵。
而后抗战八年期间, 共有350余万川军出川抗战,约占全国出兵抗战军队总数的1/5,是除国民dang中央军外的第一大地方武装,几乎参加了抗战中的所有大型战役。
川军英勇无畏,有战必打,死伤无数, 以贫弱之师在历次大会战中,战绩卓著, 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成为人所称道的铁血之师,也是后世敬仰的英雄军队。
但鲜少有人知晓, 最初出川的川军, 在长达20余年的军阀混战中,川军各部人数虽众,却纪律极差, 战斗力极弱, 被世人称之为烟/枪和步/枪并有的“双枪兵”。
这时代抽大烟全国风靡,川军经过二十多年的内斗,斗的军队贼穷。虽说后来被刘湘统一归队,可士兵太多,钱粮跟不上, 实在没钱发军饷了,就发收敛来的烟土当薪水。这么长年累月得累积下来,抽大烟的能有几个好体质?
所以……中央军派川军来援战,阎锡山内心是拒绝的。因为川军不但体质不好,扶不上墙,他们还穷,连像样点的武器都没有。他们来了,阎锡山还得忍痛发一批枪械给他们,那军/火就是各大军/阀的命根子,拿它们出去,就跟割自己的肉一样,阎锡山心疼啊!
但现在太原周遭的地界都在打仗,阎锡山在前线的部队伤亡惨重,四处都在求援,急需士兵抢战场上去扛。纵然舍不得枪,看不上川军,为保存自己的实力和主力军,在自己手头没兵可派出去的情况,阎锡山还是咬牙接收近一万人川军用于增援。
不过因为看不上川军的缘故,阎锡山只给川军一些比较落后接近淘汰的土枪大刀,随意把他们安插在太原各个人去楼空的客栈旅馆内,连件御寒的衣服和好点的鞋子都不屑于给他们一件,就让他们原地待命,每天吃点稀得看不见米粒儿的稀粥和咸菜窝头,像打发叫花子一样,让他们随时等候支援。
池槿秋望着那个回答她的川军长官,以及他身后,穿得破破烂烂,十分寒酸,客栈关着的窗户细缝,一吹点风进来就瑟瑟发抖的川兵,努力的眨眨眼,眼眶却不受控制的红了起来。
他们一定不知道,从他们踏出四川起,他们就再也回不去家乡,永久沉寂在各个阵地战地上。再接下来的抗战八年,350万川军,死亡人数高达60多万人,而最初出川的川军,更是全军覆没,几乎没有生还。
可就是这样一支看起来弱不经风,扶不上墙的军队,硬是用自己薄弱的身躯死守阵地,挡住日军的炮火,为其他主力部队争取调兵谴将,获得增援或者后退喘息的机会。而他们生前,却遭遇如此寒人心的待遇,也没想过要走,就老老实实地呆着待命。
“太欺负人了……”池槿秋低声呢喃,心里凄凉又无奈,她想帮这群川军找点衣服鞋子穿穿,又不知道从何下手。
现在到处都在打仗,食物医疗军服等等物资极度匮乏,要给一万多号人弄棉衣新鞋穿,着实是个不小的开销和工程。
池槿秋身上有一点小钱,但不够给这么多人买,也没地方去买。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群川兵挨冻受饿,心里难受的要命。一边咒骂阎锡山老狗不是个东西,一边跟川军告辞,跑去电报局给上海拍了张她大概什么时候回家的电报。
原本她是打算来太原转一圈,接着去见八路军的两位大将的,可是现在看到这群川军,她忽然想跟他们一道走,想见证他们最后的历史时刻。
万一她此去引起了蝴蝶效应,能改变历史,让这些注定要死去的士兵偏离轨道不会死亡,那样,她心里的罪恶感,也能减轻不少。
不过,明知道这种情况下贸然跟着他们,自己可能会死,可等池槿秋第几百次确定自己脑残活够了,并且暗暗后悔的时候,她已经跟随着这支不到两百号的川军队伍,汇入国/军第61军72师403团走了快两天了……
他们去的地方是平型关团城口西南方向的鹞子涧,两日前日军已经突破涧头,到达迷回北山一带,直逼团城口西面。若让他们攻下鹞子涧,处于团城口正面迎击日军主力军的第十七军高桂滋所部将不堪负重,伤亡巨大。
因此403团不仅要抵挡日军超过一个联队近四千的日兵,还要死守鹞子涧,给友部拖延日军增援,得到反攻喘息的机会。所以他们这一路第一时间星夜兼程过去。
只是前往鹞子涧的路都不大好走,他们先坐的汽车,然后坐的火车,走走停停,车站又不在最前线,等下了车,就全靠自己的双腿吭哧吭哧走,时间哗啦啦就过去了。
两天铁轨加土路折腾下来,池槿秋感觉自己腰酸背痛腿抽筋,整个人都快被这时代的交通给搞废了。
幸而希望就在眼前,他们已经到达鹞子涧后的鹞子涧村,此时站在涧内的土路上,可以看到派的先遣部队,已经在村尾空旷的打麦场,搭起了简直的搭棚,许多士兵和伙夫后勤部队忙忙碌碌,这就是403团的休整地了。
鹞子涧村的村民们,在日军攻下涧头后就逃得没人影了,现在整个村庄空空荡荡,403团本来想进村入住的。奈何士兵众多,加上阎锡山分配过来的川兵,共有一千二百多人,鹞子涧村只有不到三十户人家,不够所有人住。
于是团长程继贤命大家在搭朋休息一番,晚上如果天气不好就进村里挤挤住下。如果天气好,大家就在搭朋住。大家都是当兵的,什么苦没吃过,露天宿营是常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