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桥(62)

丁管事操着一口广东白话,顾九叔爷、何叔爷满口阳县土话,好在两边交易了好几年,算是老熟人了,慢慢讲还是可以听得懂。

丁管事一看就是那种做事一丝不苟的人。拿着一个小吊杯,小心地伸进油箩里头,吊一杯油出来检查过了,再倒回去,点一点头,旁边的小工赶紧盖上盖子,重新用油纸裹好,贴上封条,搬到靠墙处放好,丁管事则继续检查下一箩油。

李家桥的七八十箩茶油,全都检查了一遍,自然是无一桶掺假。丁管事满意地向顾九叔爷他们翘了翘大拇指,两边都拿出帐本来,记数签字画押。

领盐在另一个库房。丁管事领着他们进去时,立刻有工头来迎接。两边交接好了,工头便领着他们去库房里。

石头砌的大池子里,堆了两人来高的盐山,顾岳注意到这里的盐细白匀称,比起他在别处见过的盐显然很要好上几分。李家桥的男丁年年到这里来挑盐,看来也是有原由的。

盐山周边围了一圈三尺多高的、一尺来宽的石栏杆,石栏杆上,密密地凿了许多两三寸宽的石槽,里头浅外头深,坡度还挺大。

顾岳暗自猜测着这一圈石栏石槽是干什么的。还没猜出个所以然来,那边工头已经叫小工用推车推了数十个空油箩过来,称重记数之后,拔了竹塞子,一一摆在石槽外头的地上。又有小工推了一车的细竹筒过来,竹筒两头都削成了尖弧状,将竹筒卡在石槽里,一头插进盐山里头,另一头搁在油箩的开口上方,小工用竹铲往盐山上略一扒拉,盐粒便簌簌地滑入了竹筒,再从竹筒里顺着石槽的斜坡滑入油箩,一箩装满,便有小工将这头的竹筒抬起,另两名小工将装满的油箩塞紧竹塞子,搬到一边,再换上另一个空油箩。

这些盐工显然做惯了这活,挑盐队这边只需要帮着将装满了盐的油箩上秤,秤重记帐之后,再在塞子外头套上油纸绑紧,重新用草绳缠牢实了放到各人的箩筐里头。

忙了半个上午,按着挑来的茶油的箩数装满了盐之后,丁管事又另外给何叔爷结算了二百七十个大洋――茶油价钱高,这些盐还抵不了帐,因此盐场得用现洋抵差价。

现洋分别塞进了几根细竹筒里,仍旧由何叔爷和他的两个跟班挑着。

账房里有另外两个挑盐队也在结账,见了这一幕,不免羡慕地小心议论,也有人道:“羡慕不来的,看看人家这架式,一站出来就知道都是有本事的,要不然哪里敢带这么多现洋走路?”

结完帐,丁管事亲自送他们出了盐场,两边拱手告别。

李家桥这一行人,挑着盐回到昨天晚上歇脚的亭子,按部就班地吃了中饭,留下一半人守盐,另外一半人,拿了何叔爷发下来的每人一块现洋,再加上自己一路带过来的一点现钱,五人为伍,去逛连州城。

顾岳这一伍,是大伯父、李长庚、高升叔爷还有何家的胡子表叔。

连州毕竟在广东境内,广州那边贩来的洋货不少,价格也比湘省便宜一些。到连州来挑盐的,手头若是稍稍宽裕些,多多少少总要带一点洋货回去。加之顾岳这一伍里,李长庚要娶亲送聘礼,高升叔爷家里的大孙女订了亲要办嫁妆,何表叔家里则是要准备丈母娘罗老太明年六十大寿的寿礼,都得提前置办几样东西。这么一来,时间就很紧凑了。

顾岳跟着大家转了几间铺子,也选了几面雕花小圆镜,想着回去后送给大伯母、大姑姑和小姑姑。趁着大家不注意,悄悄地又拿了一面深红背壳上印着一双白天鹅的椭圆形的小镜子,藏在手里一块拿去付了钱。

店家想得周到,每面镜子都配了个小竹盒子,里头垫了柔软的细草,盒子大小又正好卡住镜子,免得路上不小心将镜子磕坏摔坏了。竹盒盖子上,还刻了店铺的名号。伙计很有眼色,看顾岳的模样像是个讲究人,又建议他再加一点钱,额外买了个大一号的竹盒子,将四个小盒子装进去,这就更牢靠了。

顾岳忍不住在心里头感叹了一句:难怪这家店的生意做得红火,果然是有道理的。

买好镜子,看大伯父他们还在挑选,顾岳便退到铺子门口处等候。转眼看到斜对面的邮局,不觉心里一动,向大伯父说了一声,便往邮局去了。

顾岳想找些报纸看看。他回到李家桥将近一年时间了,也就在阳县能够看到几张过期的旧报纸,心里头总有些失落和忐忐不安。

邮局里头的两个职员,只会说广东白话,好在大概能够听得懂官话,顾岳连比带划,总算说明白意思,在那两个职员看冤大头一样的微妙眼神里,花了五个大洋,将邮局里头积存下来的十来种旧报纸买了一堆,又买了几份最新出的报纸,就站在邮局里头看了起来。

顾岳没有意识到,他拿着报纸这么一站,整个人的精气神就和刚才有些不同了,仿佛脱下了一层让他泯然于众的外衣,重新露出了昆明城里那个意气风发的讲武堂学生的面貌来了。

连续翻了几张报纸之后,顾岳的手停了下来。

他在老家也听到过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避难永丰舰的消息,还听说陈炯明赶走孙中山后入广州就任了粤军总司令。

而这张报纸上的最新消息说,滇军、桂军和粤军组成了西路讨贼军,不日将出师广州,讨伐陈炯明。

西路讨贼军里头的滇军主将是杨希闵与范石生。都是顾岳曾经见过不少次的顾品珍的得力部下。

顾岳怔了一下,心头一跳,赶紧将前头的报纸都摊开,寻找相关的其他消息。

他在昆明时,曾听到父亲说过,顾品珍主政云南后就通电支持孙中山北伐,并表示要出兵听令。

从报纸上的消息来看,顾品珍战败身死之后,他的旧部退入贵州,整编之后还有五个旅,并发电向孙中山表示“愿为北伐前驱”,孙中山将这一支滇军命名为讨逆军,任命杨希闵为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又任命范石生为北伐先遣司令,驻扎于滇、黔、桂边界。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后,孙中山要举军讨贼,公历的11月初,杨希闵与孙中山委任的桂军将领沈鸿英、刘震寰在广西藤县白马庙会盟,并被推举为西路讨贼军前敌总指挥,率联军东下广州。

顾岳的地理学得很好,略略一回想舆地图,就知道藤县是在梧州境内,从藤县去广州,要走的是西江水路,离连州还很远。

想清楚这一点,顾岳刚才读报时激荡起来的心情,平复了不少。

大伯父一行人此时已经买好的东西,过来叫他一道回去吃饭。顾岳将报纸重新捆好,跟着大家一道往回走,吃过中饭,他们就得守着盐担,换另一班人到连州城里置办东西了。

经过城门时,却见门口处围了一大圈人,一个军官站在桌子上,拿着张告示高声宣读,桌子下头摆着两箩筐银元,旁边还有几名士兵端着枪在看场子。围观的多是壮丁,探头探脑,交头接耳。

顾岳心里忽然一动。

他怎么觉得这场景与自己看到的那些消息有些关联?

那军官念的是广东白话,顾岳一个字也没听懂。周边围着的人里,那些一看就是湘省来的挑盐农夫,也是一脸茫然,只冲着桌子下头两筐银元,舍不得走,想知道是怎么回事。

军官念完一遍之后,又用半通不通的官话重新念了一遍告示,大概也知道连州这里很多外地人,听不懂广东话。

这是梧州卫戍司令莫雄的招兵告示,打的正是西路讨贼军的旗号。那筐银元,是要给新兵发的安家费。

顾岳心说这位莫司令倒还好,没有直接派兵抓丁,而是用银元来利诱,当兵吃粮,抗枪吃饭,其实这样用银元招进来的兵,比抓丁抓进来的兵,到底还是好使一些。

不过也或许是连州这边不敢让他在这里抓丁,这么抓一回,挑盐的农夫恐怕几年里都不敢再到连州来了。

拈量着这位莫司令招兵的手法时,顾岳转而想到,梧州是广西而不是广东的,当下忍不住问城门口的守门团丁:“这位梧州卫戍司令,怎么到连州来招兵了?”

那团丁能听懂他的官话,胸脯一挺,满脸自豪地答道:“莫司令是咱们清远人啦!”

团丁看他是外地人,于是拗着舌头硬说官话,半文不白,这句话顾岳倒是勉强听懂了。

上一篇:回看浮生如玉下一篇:只要你乖呀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