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胡善围自己虽出身商户,但是她祖先是山东济宁的大族,书香门第,从家里藏书来看,胡家家学底蕴还是不错的。
洪武帝轻飘飘一句“选秀民间,联姻畎亩”,脱离了皇家的实际需求,若是别人,一句“尊旨”了事,反正又不是自家娶媳妇,海选秀女,挑几个交差便是。
但胡善围从来不会盲从任何人,这也是洪武帝看中她当尚宫的主要原因之一,若想要个附庸,满后宫都是。
面对胡善围提出的异议,洪武帝用她以前怼他的话来怼了回去:“从来如此,那便对么?选秀民间,联姻畎亩,又不是说非得找那些大字不识的村妇和市井泼妇,小门小户的地主、小官员家的闺女都是可以的,只要相貌端正,识文断字,知书达理,德才兼备,出身清白,都有机会嫁入皇室。”
“从来如此,那便对么”是胡善围在成穆贵妃孙氏的葬礼规格上提出改变国家孝制,“父母同尊”观点上说的,这一次洪武帝终于找到机会,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怼她。
这个老皇帝坏滴很!
胡善围被怼得哑口无言。
洪武帝看她吃瘪,心下暗爽:你也有今天。
其实洪武帝“选秀民间,联姻畎亩”不是突然拍脑袋产生的想法,早在洪武十七年,后宫就不再有出身勋贵的女子封妃了,皆是庶民出身,或者干脆就是高丽的贡女。
洪武二十六年正月,洪武帝一口气册封了李氏为贤妃,葛氏为贤妃,刘氏为惠妃。执掌后宫大权的崔淑妃,干脆就是后宫女官出身的崔尚仪,所以洪武帝最先开始走群众路线,率先把自己庞大的后宫平民化了。
这两年因“蓝玉案”,宫外腥风血雨,但并没有影响后宫,除了有崔淑妃和胡善围坐镇的原因,实质性的原因其实后宫平民化之后,明显风平浪静,撩不起什么大水花了,因为这些庶民出身的嫔妃本身和暴风骤雨的官场没有什么关系。
否则,就是请镇山太岁,巡海夜叉来帮忙,后宫会和以前胡贵妃,达定妃,端敬贵妃那样风波不断,“好戏”连台。
洪武帝尝到了后宫平民化的甜头,想要借这次选秀,让孙辈们也跟着尝尝甜头。
然而,面对洪武帝的一厢情愿,孙辈们,包括皇太孙朱允炆其实都是拒绝的,表面哈哈哈,内心呵呵呵。
蓝玉案已经到了尾声,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该杀的都杀了,坟头的草都二尺长了,结亲风险极低,谁不希望娶一个娘家势力强大,能给自己的事业带来助力的老婆啊!
什么选秀畎亩?我拒绝!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洪武帝才不会理会孙辈的想法,孙辈也是棋子,他想怎么摆就怎么摆,他自以为是为了孙辈们将来后院省心作想,“都是为了你们好”。
洪武帝下旨,在河南,北平,山东,陕西,江苏,浙江,江西等经济文化大省里进行选秀,类似云南这种新开拓之地或者偏远的穷地方,根基尚浅,人口整体素质偏差的地方直接排除,免得过了初选,最后在京城里选拔时全部淘汰,尴尬不说,朝廷还要出路费住宿费。
第一轮海选,未婚女性在十三岁和十六岁之间,由父母送去各州府衙进行初选,州府选出佼佼者,送到各地藩王府里进行复选,由藩王和王妃负责,朝廷派出女官和太监协助藩王府选出优秀者约一百名,顺便一起带进京城,与其他藩王府选中的秀女进行逐轮pk。
有史以来第一次有平民王妃,一夜之间就可以飞上枝头,实现别人奋斗多少代人都无法企及的阶层跨越。
圣旨一出,多少有未嫁女儿的人家彻夜难眠,次日就带着女人去州府衙门报名,衙门外头人山人海,都是身怀“王妃梦”的豆蔻少女,简直是万里挑一,虽说希望渺茫,万一选中了呢?
宫廷女官们又要出差,前往各个藩王府选秀女,胡善围作为尚宫和第一届以平民为主的选秀总负责人,临行前给诸位女官开大会。
和胡善围一起进宫的女官除了状元沈琼莲外,陈二妹,江全,包括她的徒弟黄惟德都起码是司字辈的女官了,作为中流砥柱,都要派出去给选秀把关。
这是胡善围最后一个任务,不得有失,加上藩王府路途遥远,年纪大的女官受不了路途疲劳,这次派出去的都是年轻一辈的精锐。
胡善围详细说了选秀的规则等各项章程,天已经黑了,到了吃晚饭的时候,胡善围说道:“我最后再说一点——”
众女官个个内心翻白眼,按照经验,最后一点总是会变成一坨话。
胡善围说道:“你们此去藩王府,一定要记住,什么都没有自身安全重要,安全第一,选秀第二。安全不注意,亲人朋友两行泪。”
刘司言当年割舌的惨烈,胡善围铭记于心,她不希望悲剧重演。秀可以重选,人命没了就找不回来了。
次日,女官们在锦衣卫的护送下出差,胡善围留在宫廷,预备接下来的复选和终选。
与此同时,京城教坊司在武定桥开设的勾栏戏院。
今天上演的经典南戏《琵琶记》。
戏台上女主角赵五娘正在唱最经典的一首《山坡羊》:
“乱荒荒不丰稔的年岁,远迢迢不回来的夫婿,急煎煎不耐烦的二亲,软怯怯不济事的孤身己。”
赵五娘的丈夫上京赶考多年不归,又遇饥荒,她把粮食让给公婆吃,自己偷偷躲起来吃用来喂猪的糠,公婆还误会她偷吃什么好东西。
台上的赵五娘是教坊司的名旦,将女主角的委屈悲情演绎的淋漓尽致。台下叫好声一片,但是正对着戏台的中间最好的一个四方小桌,只坐着一个老男人,那个老男人没有拍手叫好,也没有往戏台上扔碎银子,小首饰什么的打赏,他就静静坐在那里听戏喝茶,好像沉浸在戏中,深深体会体会到了赵五娘的悲伤,眼睫似乎有些润湿。
一群穿着骚粉色广袖道袍、头戴黑色网巾的少年人呼啦啦涌进来,还互相打趣打闹,似乎说着什么有趣的事情,中间簇拥着两个身形瘦小的少年,两个小少年相对安静,好像第一次来教坊司的勾栏,好奇的打量着四周。
这样骚粉配黑的打扮是目前京城的“爆款”搭配,这群人打扮入时,气宇不凡,一看就是豪门贵公子。
勾栏里头戴着绿头巾的男性官奴连忙迎接过去,指着左边的两张大桌子,“各位这边请,想要喝什么茶?”
明朝教坊司的男性官奴标准服饰是绿头巾,而且奴籍不能和良籍通婚,只能“自我消化”,官奴娶官奴,子孙后代都是官奴,教坊司女乐有时候供人玩乐,时间一长,就把老婆外头有人叫做戴绿帽子。
这群少年郎觉得左边视野不好,看戏别扭,指着中间的大桌说道:“我们坐这里。”
绿帽子忙解释道:“中间只剩下一个桌子了,客官们一共五个人,一桌坐不下。”
为首的是个身形白胖、看起来一团和气的少年,看起来很好说话的样子,说道:“既如此,我们就坐左边。”
“不行。”白胖少年旁边站着一个身材高大魁梧,气宇轩昂的少年,那少年指着身边两个身形瘦小,眉目清秀的小少年,“两个……弟弟好不容易出来一趟,就应该让他们玩的尽兴。”
高大少年摸出一角银子给绿帽子,指着中间独自看戏的老男人说道:“你把银子给他,要他挪个地方,把中间两个桌子拼成一个大桌,今日他的茶钱小爷我都给包了,随便吃喝。”
绿帽子不接,面露难色,“这个……不行。”
“嫌钱少啊?”高大少年摸出一锭五两的官银,“这个总算够了吧。”
“不是钱的事。”绿帽子说道:“他是我们教坊司的常客,来这断断续续听了十五年的戏,都是老熟人了,他平常就坐在那个位置听戏,不好意思让人挪地方的。”
高大少年有些不耐烦了,把银子一收,“你不敢得罪老客人,我去。我就不信了,白捡的银子都不要。”
“二弟你——”白胖少年要拦,高大少年根本不听,已经迈着大长腿,三步就到了老男人身边,将银子往桌子上一搁,还算礼貌的道明了来意。
老男人猛地从赵五娘的故事里抽身出来,有些懵,“啊?哦,没问题,看戏嘛,坐在那里都是看,我无所谓的,既然你们一个桌子坐不下,这个就给你们拼座去。”